更為重要的是,大城市所具有的優質資源,使得城市聚集的既得利益者的規模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這更使得改革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討論多年的房地產稅遲遲不能成為現實,隻是反映了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是多麼強大這樣一個現實。更多的既得利益者需要更多的優質資源,也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因為既得利益者是中國社會最有權勢的群體。

事實上也如此。這些年來,國家的優質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向大城市,而很多二、三線城市則得不到應當有的資源,更不用說鄉鎮了。大城市越來越富,中小城市越來越窮,城市間的差異,便是利益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差異的反映。

如果這個邏輯不改變,那麼結果必然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會變成幾個大城市的發展,即圍繞著北、上、廣、深幾個大城市。實際上,這也正是有關部門、專家學者所設計的發展模式,即大城市群模式。如前麵所說,盡管大城市已經過大,但仍在擴張。城市的擴張已經變得不可控製,而擴張的最後結果便會是“大爆炸”。

今天,中國已經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小城市包圍大城市的局麵,並且越往城市中心越富裕,越往城市邊緣越貧窮。隨著經濟的下行,人們(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工資不見增長,但房價越來越高。即使有一天,這些人會因為城市高昂的成本,而被迫移向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但因為二、三線城市優質資源的缺乏,就業不足等因素,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便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畢竟,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人們已經實現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權利,也產生了權利的概念;一旦在現實中,這些群體實現不了自己基本的權利,他們便會轉向政治。這個趨勢發生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無論是發達的西方,還是仍然處於發展過程中的非西方國家。

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嚴重失衡

中央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嚴重失衡,現在正努力改變這種失衡。但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樣,房地產問題並非房地產本身所引起的,而是中國的城鎮化模式所致。因此,通過管控房地產(例如限購)已經不足以實現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平衡,更不足以促成社會均衡的進步。現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仍然是房地產本身,而沒有把房地產置於城鎮化模式中來考量,因此所出台的舉措遠遠不夠。要改變房地產的嚴峻形勢,必須做一些大的改革舉措。有幾個改革舉措可以考量。

第一,實現“新三線計劃”,把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大城市集中了過多的優質資源,不僅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而且使得改革不可能。政府先行,要把一些政府機構搬到二、三線城市。這方麵,中國可以利用“官本位”的傳統,政府機構走到哪裏,優質資源就會跟隨到哪裏。

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也可以搬離大城市,走向二、三線城市。優質的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在二、三線城市設置分支機構,總部留在城市以減少阻力,但總部定期派優質專業人才去二、三線城市工作,就如同政府內部的幹部交流製度那樣。

第二,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二、三線的很多城市麵臨著嚴峻的房地產泡沫,而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年輕人沒有居所。為什麼不可以實現“居者有其屋”呢?在優質資源逐漸流向二、三線城市的同時,通過“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勵和吸引年輕人到那裏就業、創業。這樣,既可以避免因大量的人才留在大城市造成的浪費,也可以促進二、三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二、三線城市社會政策的改進。隨著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那裏的社會政策也可以跟進。例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可以在二、三線城市建設更多的醫院、養老院等。各類學校、體育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也可以跟進建設。

第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要考慮到,即使中國的城鎮化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即70%的水平,也仍然會有5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要避免這個龐大的群體“包圍”城市,對城市構成不可承受的壓力,那麼就不可以忽視農村建設。

而且,因為教育的擴張和農民工這個特殊階層的形成,今天的農民已經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民,而是具有和城市居民同樣權利觀念的新農民。如果忽視了這個群體的權利觀,那麼將會犯巨大的錯誤。因此,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非常必要,這個過程既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為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