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經濟增長來說,西方經濟體仍然重要,但並不能忽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潛力,並且很多發展中國家自二戰以來一直陷於不發展狀態,它們多年來所期望的就是經濟增長。“一帶一路”主要針對的是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它們的發展需要。

“一帶一路”沿岸沿邊大都是發展中國家,很多甚至是低度發展國家。“一帶一路”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正如中國本身的發展經驗所顯示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是經濟發展,而它又是其他方麵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而“請進來”則直接關乎中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光“走出去”卻沒有“請進來”,就會使得內部經濟發展不可持續。從國際層麵來說,中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對世界經濟體的最大貢獻。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的很多年裏,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40%以上。十八大以來,盡管中國經濟下行,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占了30%。要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必須要“請進來”。從自由貿易試驗區到自由貿易港試驗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說都是這方麵的反映。

這裏當然也有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內容。今天,各國對優質資本和技術的競爭趨於激烈。西方搞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也不是要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是為了吸引優質資本和技術的回流。就中國來說,如果大國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那麼經濟競爭是最好的競爭,最終會取得一個雙贏格局;而軍事和戰略競爭則是最壞的競爭,經常導向衝突甚至戰爭。因此,中國無懼和美國的經濟競爭。更為重要的是,在目前中美貿易衝突的局勢下,隻要中國自己不關起門來,沒有國家可以把中國的門關起來,封閉中國或者圍堵中國。構建世界級經濟平台可以在吸引西方優質資本和技術的同時,避免西方對中國的圍堵。

就中國內部來說,早年經濟體量小,幾個項目投入就可以促成經濟增長。但就現在的體量來說,中國已經不再是項目經濟,而是需要更大的經濟平台或者市場。從這個角度說,無論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還是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建設大市場經濟平台的內容。

構建世界級經濟平台還具有重塑世界貿易規則的含義。中國的選擇是先“接軌”世界體係,再在體係內改革不合理的規則。這不是說中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修正和改革現行規則,而是現行規則需要與時俱進。因此,在修改規則時,不是中國一家說了算,而是通過多邊主義來修改現行規則。在開放4.0版本時代,中國在優化規則方麵又具有了新的內容。

一方麵,中國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一帶一路”等多邊機製對現存國際規則做補充。另一方麵,中國期望通過國家內部的大平台建設來探索和深化自由貿易規則。這尤其體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歐盟的建設不僅對歐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對世界自由貿易體係建設做出了貢獻;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建設,不僅僅是為了這個區域的發展,也是對區域自由貿易製度的探索。一旦成功,同樣會為世界貿易體係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