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請進來”是開放政策的1.0版,那麼90年代開始的“接軌”則是開放政策的2.0版。20世紀80年代,中國也花了很多努力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但因為內部阻力太大,並沒有成功。中共十四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為中國的開放政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動力。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主動實行“接軌”政策,即主動修改本國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契合國際社會的標準。

中國修改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從製度層麵積極加入國際貿易體係。“接軌”政策對中國方方麵麵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經濟製度體係,並通過和有關國家(尤其是和美國)的艱苦談判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接軌”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不容易。當時,中國國內不少人大呼“狼來了”,無論在意識形態層麵還是實際利益層麵,阻力不小。但“接軌”和加入世貿組織,可以說是中國抓住了二戰之後最大的一個發展機遇,改變了中國的全貌。

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國很快就陷入冷戰,兩個陣營互相對峙,阻礙著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盡管西方專注於其內部發展,但因為西方經濟越來越體現為官僚經濟,到80年代出現了發展瓶頸。於是,80年代同時在大西洋兩岸發生了英國撒切爾經濟革命和美國裏根經濟革命,兩場革命的性質是一樣的,即在私有化基礎之上的資本自由化。這兩場革命也擴展到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私有化在西方內部的效應很有限,因為“一人一票”製度的存在,政治人物很難把國家從公共領域撤回來。但西方資本自由化在國際舞台上則找到了充分施展的空間。

這主要是因為90年代初蘇聯東歐共產主義陣營的解體,以及中國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實行的大幅度開放政策。也就是說,中國抓住了百年不遇的機遇。這也就使得中國成為自90年代以來這一波全球化的主體之一。在這波全球化之後,到現在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可預見的未來還能出現類似的機遇。例如,這些年來,印度也希望步中國後塵,通過全球化來促成國內的發展,但印度人發現國際資本已經沒有了後勁。盡管印度被西方政府和媒體視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也被大肆吹捧,但西方資本並沒有大量進入印度。

人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是90年代“接軌”和加入世界貿易體係的產物。因為大量西方資本的湧入,中國很快就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把西方的資本、技術要素和中國的勞動力、土地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這造成了幾個方麵的經濟奇跡,包括中國經濟實現了長期的兩位數增長,在短時間裏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最大的外彙儲備國等。但就開放政策來說,最重要的變化莫過於中國從資本短缺經濟體向資本剩餘經濟體的轉型。所以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的資本開始“走出去”。

如果“請進來”是開放政策的1.0版,那麼90年代開始的“接軌”則是開放政策的2.0版。20世紀80年代,中國也花了很多努力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但因為內部阻力太大,並沒有成功。中共十四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為中國的開放政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動力。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主動實行“接軌”政策,即主動修改本國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契合國際社會的標準。

中國修改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從製度層麵積極加入國際貿易體係。“接軌”政策對中國方方麵麵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經濟製度體係,並通過和有關國家(尤其是和美國)的艱苦談判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接軌”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不容易。當時,中國國內不少人大呼“狼來了”,無論在意識形態層麵還是實際利益層麵,阻力不小。但“接軌”和加入世貿組織,可以說是中國抓住了二戰之後最大的一個發展機遇,改變了中國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