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經濟製度來說,正在形成中的獨特經濟,不僅僅是多種所有製的混合體,更是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西方把中國看成國家資本主義,實際上國家資本隻是這種獨特經濟體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麵甚至是不那麼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從漢朝到今天幾千年,可以說是“吾道一以貫之”,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個混合經濟體,它至少有三個層麵的市場,或者有三層資本。頂層的永遠是國家資本,底層的是自由民間資本,還有中間層麵,就是國家和民間互動的部分。

從漢朝開始就是這樣,有些領域國家一定要壟斷,占主導地位,但大量的空間要放給民間;中間的經濟空間,像鹽、鐵那樣的產業,對國家很重要,但即使對國家很重要的空間,也可以叫私人去做。到了近代,就產生官辦、官督商辦、商辦等經濟形態。由此可見,這種混合經濟體其實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經濟實踐,並不是現代的創造。

在中國那麼長的曆史中,隻有四個時期走了極端,變成經濟國家主義化,國家完全占了主導地位,市場幾乎被管控甚至消滅,包括王莽改革、王安石改革、朱元璋時期、計劃經濟時期。在這四個時期,國家跟市場完全失衡。除了這四個時期,中國的國家和市場基本上都是相對平衡的。從曆史經驗看,中國今後還會是這三種資本、三層市場,往前發展。這種製度有它的劣勢,與西方市場經濟比較,效率差一點,相比西方製度,其優勢是能夠預防大的經濟危機。

西方資本主義,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會爆發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中國過去40年基本上沒有經濟危機,這跟政府的調控能力有關係,跟這個製度機製有關係。

中國國有企業具有調節力

近代以來,西方經濟主要有兩個調整手段,一個是貨幣政策,另一個是財政政策。可是當利率趨於零的時候,貨幣政策就很難發揮作用。現在西方頻繁搞量化寬鬆(QE),但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就西方的財政政策而言,當政府的財政赤字過大以後,財政政策就不管用了。中國除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外,還有國有企業這個經濟部門可以調節。隨著全球化的持續,未來經濟波動越來越厲害。可以預見,中國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國有企業。不過,這三層資本之間,邊界在哪裏,每一個時代都在調整,每一個時代都在變化,以實現政府跟市場之間的平衡。

政治製度也是一種混合製度,這個製度的特點是:開放的一黨製、以黨領政、內部三權分工合作。一說政治製度,很多人心中的標杆就是西方的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間的互相製衡,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中國幾千年的政治製度也有“內部三權分工合作”——決策、執行、監察。這個製度在漢朝建立,一直到晚清都沒有變化。

就經濟製度來說,正在形成中的獨特經濟,不僅僅是多種所有製的混合體,更是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西方把中國看成國家資本主義,實際上國家資本隻是這種獨特經濟體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麵甚至是不那麼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從漢朝到今天幾千年,可以說是“吾道一以貫之”,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個混合經濟體,它至少有三個層麵的市場,或者有三層資本。頂層的永遠是國家資本,底層的是自由民間資本,還有中間層麵,就是國家和民間互動的部分。

從漢朝開始就是這樣,有些領域國家一定要壟斷,占主導地位,但大量的空間要放給民間;中間的經濟空間,像鹽、鐵那樣的產業,對國家很重要,但即使對國家很重要的空間,也可以叫私人去做。到了近代,就產生官辦、官督商辦、商辦等經濟形態。由此可見,這種混合經濟體其實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經濟實踐,並不是現代的創造。

在中國那麼長的曆史中,隻有四個時期走了極端,變成經濟國家主義化,國家完全占了主導地位,市場幾乎被管控甚至消滅,包括王莽改革、王安石改革、朱元璋時期、計劃經濟時期。在這四個時期,國家跟市場完全失衡。除了這四個時期,中國的國家和市場基本上都是相對平衡的。從曆史經驗看,中國今後還會是這三種資本、三層市場,往前發展。這種製度有它的劣勢,與西方市場經濟比較,效率差一點,相比西方製度,其優勢是能夠預防大的經濟危機。

西方資本主義,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會爆發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中國過去40年基本上沒有經濟危機,這跟政府的調控能力有關係,跟這個製度機製有關係。

中國國有企業具有調節力

近代以來,西方經濟主要有兩個調整手段,一個是貨幣政策,另一個是財政政策。可是當利率趨於零的時候,貨幣政策就很難發揮作用。現在西方頻繁搞量化寬鬆(QE),但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就西方的財政政策而言,當政府的財政赤字過大以後,財政政策就不管用了。中國除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外,還有國有企業這個經濟部門可以調節。隨著全球化的持續,未來經濟波動越來越厲害。可以預見,中國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國有企業。不過,這三層資本之間,邊界在哪裏,每一個時代都在調整,每一個時代都在變化,以實現政府跟市場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