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考試則完全不同,是依照規定的教科書,或加主考者的自我解釋,先定標準,再出題問答,對和錯是固定的,沒有你自己的思想和發揮。這用之於自然科學的聲、光、電、化等物理科學,是比較準確的,但以此而概括人文的通才學科,那就有很大的不合理之處了。
總之,現在學校的考試方式,主要在於猜題,不管什麼叫學問與學識,隻要會猜題,就對了。而且,猜題有時還如猜謎一樣,靠運氣。清人有對考八股文章取士的怨諷名句:“銷磨天下英雄氣,八股文章台閣書”。所謂“台閣書”,是考試所規定使用的公文上的小正楷,不是什麼大書法家的書法。那麼,現在的考試,就是“銷磨天下英雄氣,意識框中猜對題”了,豈不更可歎而又可笑。
我曾碰到一個學生,學問並無長處,但她自小學讀到外國留學的博士回來。我笑問她:“你為什麼那麼厲害?”她說:“老師啊!我根本不喜歡讀書,可是我會猜題,所以每考必中,偏要把我送上讀書的路上去,氣死我了。其實,我讀書是為父母家庭爭麵子,讓社會上知道,我有學位。我看,讀書考試,都靠運氣,所以老師你講曾國藩說靠運氣是對的。”我聽了,隻有啞然失笑,為之首肯而已。
唐末五代到兩宋
唐朝李家的帝製政權,在唐中期以後一百五十餘年之間,先有北方“藩鎮”“節度使”等軍閥的內亂,後有書生扮強盜的黃巢起兵,複有西南邊疆與西北邊疆歸化的少數民族割據立國。首先是雲南的“南詔國”(五代時變為“大理國”),接著全國被擁兵稱霸者共分十三處,因此形成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等史稱為“殘唐五代”的紛亂局麵。北方歸化的少數民族“契丹”便在此時乘勢而起,形成後來與宋朝相對峙的遼、金、元時代。
在這一段的曆史流程中,無論官府和社會,對於文化教育並無建樹。整個的社會民生,隻有忍受離亂、流亡、饑寒的痛苦而已。禪宗和仙道,深受人們敬信而昌盛;至於傳統的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儒家學術,反而凋敝無力,幾乎遭遇既不能救國、更不能自救的痛苦。唯一特別的,卻有一兩處開創石刻儒學的十三經經文,似乎以此表示對天下太平的渴望,以及對人道入世之學複興的期待。繼此之後出現的,便是有名的趙家三百年天下的宋代王朝了。
兩宋的守文弱主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文風鼎盛的一代,也是過去曆史上最尊重文人、而且最尊重相權的一代。貧民出身的宰相,可以與帝王政權的君主相對論道。絕不像明朝的宰相,隻能站著向皇帝稟告,甚之,還隨時可能被和尚出身的朱皇帝在朝廷上當眾打屁股。所謂明朝,真是一個三百年來缺少明君的一代。清朝的宰相,也是站著說話,那是學明朝的榜樣。
但是,宋朝也和兩晉一樣,三百年來分為北宋和南宋兩截,而且根本沒有把當時的中國恢複為一統的江山。站在我們曆史習慣的正統觀念而言,不能統一全國且治國平天下的,幾乎稱不上正統,所以宋朝應該算是我們曆史上第二個南北朝。
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天下,是由趙家兄弟(趙匡胤、趙匡義)二人,加上一個隻讀得“半部論語”便可治天下的同宗趙普,三人合謀,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開始。趙家兄弟以職業軍人而愛好讀書,尤其是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在兵間馬上十餘年,手不釋卷,說了一句“開卷有益”的千古名言,完全是一個書生扮強人的角色。
所謂“知兵者畏兵”,在兵變回軍征服中原以後,趙匡胤便采用文人政治,縱觀北宋一朝,北方的燕(北京)雲(山西大同)十六州始終為“契丹”所有;西北的陝、甘一帶,也被黨項人的“大夏”占據;雲南有“大理國”雄峙西南;遼東(東北)一帶的事,根本就沾不了邊。雖然如此,但此時在唐末到五代百餘年間,正值生民凋敝、受苦太深之時,大家隻希望暫得一個有道明君,安定天下,也就心安理得。何況趙匡胤又是一個由前方統帥而叛得天下的人,最怕掌兵權的同袍學樣重來,因此就專重文治而放棄武功,建立起文人政治的一代特色,由文職的大臣指揮軍政。後來如嶽飛、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不明白趙家天下這一祖傳秘方,不是被處死,就是永被閑置一邊,休想掌兵恢複中原。這等於是經商的公司老板,根本不想擴充發展,可是那些做職工的夥計們不明白,還拚命去開發業務、擴充地盤,豈不是大大觸犯老板的忌諱嗎?
宋代的書院
我們現在稍加說明兩宋王朝情勢,就比較容易了解,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文化教育,才會產生許多名臣賢相,以及很多的詞人騷客,將唐朝三百年文采風流的詩律規範,改變成為宋代的詞章和理學。
宋代建國之初,仍依唐製,以考試取士網羅天下的人才。初期賢相如王曾、王旦,之後便是名相晏殊,他極力提拔窮苦孤兒自學成才的範仲淹,而且他與範仲淹二人又特別提倡平民辦書院講學的風氣。因此先有孫複在泰山腳下開館授徒,後有胡瑗講學吳中,提倡師道。而民間講學之風由此大開,直到南宋末代不衰。範仲淹影響所及,培養出來的名臣良相,有寇準、富弼、文彥博等。至於光耀宋明理學的五大儒——張載(橫渠)、周敦頤(濂溪)、二程(程顥、程頤),以及南宋理學巨擘朱熹,這些史稱關、洛、濂、閩諸大儒的理學家的發跡,也幾乎都和範仲淹有關,與私人講學的書院製度更是息息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