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所謂的西域,指的是現在天山南北的新疆,以及阿富汗到伊拉克乃至遠及印度等地區;這些地區當時都是盛行佛教。
因此,北朝十六國中,前秦的苻堅、後秦的姚興,以及北魏的政權,都在大量引進佛教的佛學經典,集體翻譯,與中華本土的儒、道兩家參合對比。等於現在我們大量引進西方文明科學一樣,是熱鬧無比的時代。因此,隋、唐開始,形成以儒、釋、道三家為主流文化的局麵,取代了自戰國以來儒、墨、道三家為主的地位。
略舉其例而言,如秦王苻堅派遣大將呂光率領大軍去征服龜茲國,後秦王姚興派兵攻打後涼,都隻是為了迎接一位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東來。鮮卑拓跋族自建立北魏以來,與南朝的東晉並策中國天下,成為南北朝並存的局麵。北魏大興佛教,乃至僧眾二百萬,寺院三萬餘座。即今所謂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洛陽永寧寺等,多在此時所創始。但當時所有參與翻譯的僧俗等人,亦皆為民間自學成才之士,並非任何政權機構所培養。
總之,南北朝兩三百年間中國文化的衍變,可以說是繼戰國以來諸子百家之後,第二次學術人才的彙流。隻是此時的社會人才,大多數是以探索追尋宗教哲學與生命的認知哲學為主,大抵都與現實政治疏離,浮華有餘,卻與現實社會難以融洽。
隋唐開科取士的考試製度
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是顯現在文學的基礎上。從中國文學的演變來說,由春秋戰國以後,直到兩漢的文章,確有其古樸而簡練的特色。
流變到魏、晉時代,由於曹操、曹丕父子文采風流的影響,加上建安七子的新文藝,直至南北朝隋、唐之間,演變為以詞藻華麗、對仗工整的駢體文為主的學風。以致民間社會,以及政府機構的實用行文,隻顧音韻柔和優美,內容令人大有不知所雲之感。類似現代一些注重邏輯的堆砌性文章,讀後隻感層層重疊,道理的言說雖多,也有不知所雲的感受。觀今鑒古,不禁使人想到文化文學的演進,經常會出現扭曲的疲憊,這又是一種作為時代反映的畸形現象,實在值得深思反省。
所以,在唐高祖李淵開國初期,就首先下令寫公文要明曉通暢,不可用駢體文字。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當政階段,就擴充隋朝考試選舉雛形,一變為正式開科取士的考試製度,令民間自學成才之士,自發報名參加考試,得以進士出身為官從政。因此,在第一次實行考試之後,唐太宗站在上麵看著考取進士的人們沾沾自喜,便開懷大笑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他知道民間社會自學成才之士,有了智識能力,如無出路,必會自謀出路,甚至不好駕馭,也許會造反;有了考試製度以後,可以獵獲天下才子,一進入官場,便可減少因名利之心不能滿足而引起的反動。“彀中”,便是射箭時,把弓弦拉滿後整個射程目標的範疇。
由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這句話看來,深感唐初考試進士真是唐史上一件偉大的舉措和好戲。但考試製度真能一網打盡天下的英雄嗎?事實不然。唐代許多知名的成功人才,很多是不經考試,而靠推薦保用出身的。除此之外,因唐朝受宗法族姓觀念的驅使,欽定老子李老君的道教為國教,同時,又對佛教教外別傳的禪宗備加推崇,因此而使民間社會許多自學成才的高士們,產生一種跳出世網的觀念。所謂“祿餌可以釣天下之中才,而不可以啖嚐天下之豪傑;名航可以載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陸沉天下之英雄”。所以,唐代三百年間,出了許多隱士、“神仙”;禪宗“一花開五葉”的五個宗派中,更產生許多大德禪師,聲名煊赫。又在考試製度之外,把叢林中參禪打坐的場地,取名為“選佛場”,儼然別開一格。這就是唐代文化教育別具風標的特色。
其實,唐代用考試開科取士之外,同時還並行推薦人才的辦法,並非完全隻有考試取士的一條路。例如,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昌黎),在他未成名之前,便到處寫信,拜托前輩們的援引推薦。又如,傳為千古佳話的白居易(樂天)晉身的故事,都是蜚聲唐代文壇的事實。白居易在年輕未得意時,謄寫了自己的作品到唐代首都的長安找門路。他去見當時文學辭章負有盛名的顧況。顧況看他很年輕,便說:“長安居,大不易。”因為米珠薪桂啊!柴米的價格貴得像金子,不好生活啊!你這個年輕人,住在首都找出路,你能負擔得了這裏昂貴的生活費用嗎?況且能不能有出路呢?講完了,翻了翻白居易的作品,看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說:哦!你行,可以住在長安了。白居易由於前輩顧況的褒揚推薦,因此而成名為一代名宦兼名士。在唐、宋時代,由這樣自學成才而經人提拔推薦的故事,在曆史上有不少的記載。由此可見,人貴自立的榜樣很多。有誌之士,千萬不要被這些框框圈圈所限製,反而把自己的天才埋沒了。
總之,千古事務,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大原則,那就是“法久弊深”的道理。唐初所建立的考試取士製度,是在勾引民間社會自學成才的有識之士為國所用,就像是民間有女初長成,麗質天生,而被挑選入宮為用。但考試不能像選美,自幼童時一級一年考選試用啊!像我們現在流行的考試,是幼童入學前就要考試,入學之後,有月考、年考、畢業考、留學考、職業考,一考又一考,把一個好好的腦袋,一輩子放在考試上麵烤到死。
再說進入學校之前,以考試來決定錄不錄取,那學校教育民間子弟又有什麼意義?更何況考試成績好的便可入“名校”,不好的隻能入差等的學校,這豈不是教育體製自暴其短的掩耳盜鈴嗎?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教導改變無用者,使他變成有用,使愚者變成聰明,即古人所謂使“頑夫廉,懦夫立”的道理。我們應該反省深思,不能單以一法而埋沒後來聰明才智的人才。
唐宋時代考試策論
唐、宋時代的考試,主要是由主考官出一個與時事政治有關,或對照古今有關於治國親民等內容的題目,叫參加考試的士子們,發揮思想和意見。這種文章,叫作“策論”。策,是包括有謀略、有計劃、有辦法的意義;論,就是文字言語上針對主題的發揮,並無一定規格,更無一定框架。除“策論”的內容外,也考試士子們的文學詞章,包括毛筆書寫的字體。並非如明清後代隻考“八股文”,切莫混為一談。你隻要多讀傳統古籍,就可明白,不要妄作聰明就瞎說一套。“八股文”是明朝以後開創的考試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