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文化教育的自訴(1 / 3)

漢朝四百年來的帝王政權,以我們曆史慣例的稱呼,分為前漢的西漢,後漢的東漢。唯一特出的,是漢武帝開始,創建了中國特有的“選舉”,就是選用人才的規範和標準。所以,漢代的“選舉”(後世亦有稱為“察舉”或“薦舉”),並非西方文化以及現代美國式的“選舉”。

漢代“選舉”的特式,是以人品道德行為,配合學術修養作標準,以所謂“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為目標。其初肇始於漢高祖時期,再次成形於漢文帝,定製於漢武帝。

由此而知兩漢三四百年來的人才,皆非政府出資培養而成。在官製上,漢武帝開始設有“太學”,設“五經博士”為教師。但如周代的“辟廱”“頖宮”,漢代的“太學”,隻是教育貴族子弟的機構而已。真正兩漢的人才,大家比較熟知的,如董仲舒、公孫弘等輩,也都是來自民間,從社會中自學成才者中選拔為國用。

漢初,在秦代“焚書坑儒”打擊讀書人、知識分子之後,遺民故老繼起,以平生記憶背誦所學,重新口誦授徒,因此後世得以流傳儒家十三經,以及諸子百家等書。

但因隻靠記憶背誦口授遺文,難免有錯,因此漢儒漢學興起,以注重考注文字與解釋言文的“考證”(亦稱“考據”)為主,形成兩漢學術特別注重小學(說文)、訓詁(釋義)的特征。

魏晉南北朝的名士與學閥

到了東漢末期,漢學與漢儒所形成的學術尊嚴與權威,已經迥然與社會政治遙相脫節。如孔融、鄭康成、盧植等儒者,皆名重一時,但多無補於世變時艱。如仔細研究漢末及三國蜀、魏、吳史跡,就可知當時特別注重文學與謀略的曹操,在“建安”時期七八年間(公元二一〇至二一七年),完全不顧人品道德賢良方正之說,曾經三次頒布“唯才是舉”的明朗爽快、極盡諷刺迂儒古板的妙文。因此而開啟“建安七子”的一代文學風氣,促使魏、晉階段青年貴族子弟的思想開放,便有“王弼”注《老子》、“郭象”注《莊子》的玄學思潮等湧出。從此在我們的曆史上,就有三百多年魏晉南北朝的分崩離析的局麵出現。

在這一時期,南朝由東晉曆宋(劉宋)、齊(蕭齊)、梁(蕭梁)、陳、隋二百七十餘年,社會上的教育學風,統由宗法社會名門大族學閥所把持。平民社會中,即使有自學成才的人物,如果不依附於權門閥閱,始終難以出人頭地。魏晉時期,由士族權門所建立的官製管理“九品中正製”的實行,便使此時在朝從政的讀書士子,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譏刺與無奈。即如宋、齊、梁、陳幾代的皇權帝製,也不敢輕視這些權門名士。

北朝的文化與教育

在東晉初期開始,史稱為南北朝的兩百餘年期間,北朝五胡十六國的亂華局麵,都是漢、魏以來少數歸化的邊陲民族們,為了爭取漢化的稱王稱帝,爭權奪利所引發的爭霸戰爭。但對於中國文化,卻衍變為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因為北朝十六國漢化的少數民族,其文化習慣、根源,都來自西域。

漢朝四百年來的帝王政權,以我們曆史慣例的稱呼,分為前漢的西漢,後漢的東漢。唯一特出的,是漢武帝開始,創建了中國特有的“選舉”,就是選用人才的規範和標準。所以,漢代的“選舉”(後世亦有稱為“察舉”或“薦舉”),並非西方文化以及現代美國式的“選舉”。

漢代“選舉”的特式,是以人品道德行為,配合學術修養作標準,以所謂“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為目標。其初肇始於漢高祖時期,再次成形於漢文帝,定製於漢武帝。

由此而知兩漢三四百年來的人才,皆非政府出資培養而成。在官製上,漢武帝開始設有“太學”,設“五經博士”為教師。但如周代的“辟廱”“頖宮”,漢代的“太學”,隻是教育貴族子弟的機構而已。真正兩漢的人才,大家比較熟知的,如董仲舒、公孫弘等輩,也都是來自民間,從社會中自學成才者中選拔為國用。

漢初,在秦代“焚書坑儒”打擊讀書人、知識分子之後,遺民故老繼起,以平生記憶背誦所學,重新口誦授徒,因此後世得以流傳儒家十三經,以及諸子百家等書。

但因隻靠記憶背誦口授遺文,難免有錯,因此漢儒漢學興起,以注重考注文字與解釋言文的“考證”(亦稱“考據”)為主,形成兩漢學術特別注重小學(說文)、訓詁(釋義)的特征。

魏晉南北朝的名士與學閥

到了東漢末期,漢學與漢儒所形成的學術尊嚴與權威,已經迥然與社會政治遙相脫節。如孔融、鄭康成、盧植等儒者,皆名重一時,但多無補於世變時艱。如仔細研究漢末及三國蜀、魏、吳史跡,就可知當時特別注重文學與謀略的曹操,在“建安”時期七八年間(公元二一〇至二一七年),完全不顧人品道德賢良方正之說,曾經三次頒布“唯才是舉”的明朗爽快、極盡諷刺迂儒古板的妙文。因此而開啟“建安七子”的一代文學風氣,促使魏、晉階段青年貴族子弟的思想開放,便有“王弼”注《老子》、“郭象”注《莊子》的玄學思潮等湧出。從此在我們的曆史上,就有三百多年魏晉南北朝的分崩離析的局麵出現。

在這一時期,南朝由東晉曆宋(劉宋)、齊(蕭齊)、梁(蕭梁)、陳、隋二百七十餘年,社會上的教育學風,統由宗法社會名門大族學閥所把持。平民社會中,即使有自學成才的人物,如果不依附於權門閥閱,始終難以出人頭地。魏晉時期,由士族權門所建立的官製管理“九品中正製”的實行,便使此時在朝從政的讀書士子,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譏刺與無奈。即如宋、齊、梁、陳幾代的皇權帝製,也不敢輕視這些權門名士。

北朝的文化與教育

在東晉初期開始,史稱為南北朝的兩百餘年期間,北朝五胡十六國的亂華局麵,都是漢、魏以來少數歸化的邊陲民族們,為了爭取漢化的稱王稱帝,爭權奪利所引發的爭霸戰爭。但對於中國文化,卻衍變為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因為北朝十六國漢化的少數民族,其文化習慣、根源,都來自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