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感情充沛 文脈清晰(2 / 2)

末尾之前屬於主體的三段文字,雖然段頭處沒有明顯揭示性的小標題,但每一段落的起筆處都有一個顯示段旨的短句,從而使人一看段落開端立刻明白了此段的中心所在。例如:第二段的“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第三段的“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第四段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二、脈絡清晰,邏輯嚴密

從外形看,全文由五個並列的段落組成,似乎它們之間並無直接的聯係,其實不然。第一段屬開頭,是全文的基本觀點即所謂的“綱”,作者緊緊圍繞這個“綱”(革命隊伍為人民),從多角度分別闡述了革命戰士的“生死觀”(第二段)、“工作觀”(第三、第四段)及“群眾觀”(末尾段),使全文緊密融於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論述,即“為人民服務”問題。

本文不僅全篇文脈清晰、邏輯嚴密,即使在一個段落中也是如此。如第一段,由三句話組成,呈現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先是指出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正因為是革命的隊伍,所以它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最後再指明張思德同誌是革命隊伍中為人民服務的典範。三句話順理成章、環環相扣。

三、感情充沛,富於哲理

《為人民服務》全文僅700多字,就是在這短短的幾百字中,可以說字裏行間無不充滿著愛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論論·雍也》)演講詞無論是引用史例,聯係實際,還是舉出實例,加以議論,都要情真意切、寓理於情,以情感去打動聽眾。《為人民服務》在這方麵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以第二段為例,作者引用司馬遷非常富於哲理的名言,然後愛憎分明、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對待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作者把為人民利益比作“泰山”,反之視為“鴻毛”,並讚譽張思德同誌的死“比泰山還重”。再如末尾一段,更是對主題的進一步深化,是革命領袖對每一位革命者深厚感情的表達。

四、通俗易懂,注重修辭

演講詞的美學功能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語言的感染力。語言要力求口語化,做到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生動悅耳;要使用多種修辭手段,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為人民服務》不僅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多處使用修辭,使文章顯得十分生動。如“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隻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利益改正錯的”,運用的就是“對比”,“泰山”、“鴻毛”以及“五湖四海”等使用的是比喻和成語。“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以及“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等,又是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

總之,《為人民服務》篇幅簡潔、感情充沛、富於哲理、文脈清晰、邏輯嚴密,是當代政治演講詞中光芒四射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