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誌還把“設問”置於篇頭,以明確觀點,喚起閱者注意,加深閱者的認識。例如:“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裏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隻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這是毛澤東同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一文的開頭。文章起篇先是提出了一個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隨即做出了兩個否定的回答,最後是一個肯定性的回答,三個回答如同三顆明珠,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這個“設問”做線,使其珠聯璧合地“串”在一起,不僅使語言節奏明快,而且把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與中心思想全盤托出,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
毛澤東同誌更把“設問”置於文章的段首,借以明確段旨。例如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多處采用設問的修辭手法來闡明段旨:
“為什麼理由要這樣做?大家很清楚。不這樣,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
“‘你們不是要消滅國家權力嗎?’我們要,但是我們現在還不要,我們現在還不能要。為什麼?帝國主義還存在,國內反動派還存在,國內階級還存在……”(第四卷,第1475~1476頁)
有的文件的結尾,毛澤東同誌也使用了“設問”辭格,以達到總括全文、呼應開頭、強調主旨之目的。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表的聲明》一文的結尾:“過去數年內,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政府是幫助國民黨反對我們的,難道艾德禮先生也忘記了?被擊沉不久的重慶號重巡洋艦是什麼國家贈給國民黨的,艾德禮先生難道也不知道嗎?”(第四卷,第1461頁)
四、撮要
“撮要”亦叫作倒懸,即寫公文要講究篇前撮要(或“起句立意”)、段頭撮要,它的好處是便於閱文者一看公文的篇前、段頭即可知曉要領,把握行文的緣由、目的、意義,喚起注意。經毛澤東同誌提議並經他親筆修改而於1951年2月1日由中共中央製發的《中共中央關於糾正電報、報告、指示、決定中的文字缺點的指示》中,就十分明確強調寫公文要講究“撮要”:
一切較長的文電,均應開門見山,首先提出要點,即於開端處,先用極簡要文句,說明全文的目的或結論(現在新聞學上稱為“導語”,亦即中國古人所謂“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喚起閱者注意,使閱者腦子裏先得一個總概念,不得不繼續看下去。然後,再作必要的解釋,長的文電分為幾段時,每段亦應采用此法。
毛澤東同誌不但諄諄教導人們這樣做,他自己更是率先身體力行。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一文為例,在明令八點主張之前的開端處,毛澤東同誌用了不到兩百字,概括講明製發本布告的背景、依據及總的要求。即使在隻有五百多字的短文《關於健全黨委製》中,毛澤東同誌也巧妙地運用了“撮要”的修辭方法,在篇頭起句立意:“黨委製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製度。”鮮明地托出全文的基本觀點與中心思想。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講了十二個同題,每個問題的開頭都有“段旨”:一、黨委書記要善於當“班長”。二、要把問題擺到桌麵上來。三、“互通情報”。……這十二個段旨,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眉清目秀”、目次清晰,而且使全文的基本思想與具體觀點鮮明突出。
五、幽默與誇張
幽默也伴隨著語言大師毛澤東同誌所起草的許多公文。由此可見,幽默與公文無緣的講法(有人說它有損於公文的莊嚴性)是不能成立的。毛澤東同誌主張公文要寫得生動活潑,而生動活潑與幽默正好像是一對難舍難分的伴侶一樣,須臾不能離開。例如:
“……這不過是一股逆風,一股歪風,是從防空洞裏跑出來的。”(《整頓黨的作風》,第三卷,第812)“……這是因為它除了洋氣之外,還有一點土氣。也算一個創作吧!誰說我們的人一點創作也沒有呢?這就是一個!”(《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30頁)“國民黨是不承認我們的。我們參加國民黨參政會,按照參政會條例的規定,是以‘文化團體’的資格。我們說,我們不是‘文化團體’,我們有軍隊,是‘武化團體’。”(《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第四卷,第1128頁)
“誇張”也被很多人認為不能應用於公文寫作,原因就是有損於公文的實用性與莊重性。通過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公文修辭藝術,我們認識到,公文修辭並不排斥誇張,問題的關鍵要看使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恰到好處,這就是藝術。《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不能說不是一件非常莊重嚴肅的黨內文件,但在此文中,當分析到小資產階級的發財觀念極重時,毛澤東同誌就接連使用了“比喻”與“誇張”的修辭方式:“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又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的“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上述兩例中的“垂著一尺長的涎水”與“欽差大臣滿天飛”都是在公文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誇張”的辭格,它不僅不損害公文的實用與莊重,恰恰是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本質特征,為文件增加了可讀性。
僅是上述幾例,足以說明毛澤東同誌在公文寫作中是多麼講究修辭,他的修辭手法又是多麼高超、多麼嫻熟、多麼富有創造性與藝術魅力,從而使一篇篇文件顯得那麼生動、那麼形象、那麼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