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錦心繡口 異彩紛呈(1 / 3)

毛澤東同誌更把高超的比喻修辭藝術用於十分重大而又嚴肅的方針政策上,使人們從生動的比喻中簡明扼要地把握住它的實質。例如把搬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一戰略性的任務,比作“愚公移山”。這是多麼簡明概括且又道理深刻、生動形象的比喻!正是這種生動的比喻,使黨的重要路線及重大方針政策形象地展示在人民的麵前。

在毛澤東同誌起草的公文中,不論是明喻、暗喻、引喻、借喻以及諷喻,都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例如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同誌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比作“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這裏運用的是引喻;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毛澤東同誌說“幸虧古人和外國人替我們造好了這許多符號,使我們開起中藥鋪來毫不費力”,這是借喻,是比喻中更高一層的手法;在黨的七屆六次中央全會上,毛澤東同誌諷刺那種“不準許別人革命”的人是《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這更是運用了諷喻的修辭藝術。

二、引用

毛澤東同誌為了把高深的政治理論及深刻的革命主張、道理親切有味地告訴群眾,使人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在他起草的大量公文中,創造性地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方式。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古語、諺語、群眾口頭語、成語、典故以及曆史故事等等真是不勝枚舉。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第五章第三節為例,為了雄辯地說明戰略退卻原則的必要性,先是引用了《水滸傳》中洪教頭與林衝比武的故事,繼而又列舉了“長勺之戰”,隨即又提起了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曆史上有名的大戰。

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公文中,毛澤東同誌引用的古語、成語、典故及名言有二十多處,例如“街談巷議”、“滿城風雨”、“從容不迫”、“文質彬彬”、“根深蒂固”、“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暴風驟雨,順之者存,違之者滅”、“落花流水”、“發號施令”、“土豪劣紳貪官汙吏”、“體麵掃地”、“魚肉農民”、“坐臥不寧”、“一命嗚呼”、“囤積居奇”、“引而不發,躍如也”、“不翼而飛”、“弊絕風清”、“越俎代庖”、“不逞之徒”、“葉公好龍”等。同時,還引用了大量的俗語和口頭語,諸如“洋學堂”、“討媳婦”、“莫造孽”、“打屁股”等等。對於上述成語、典故、名言、俗語,毛澤東同誌極其巧妙地把它們與所要講的事理融會在一起,使人讀起來不僅語言流暢,而且有理有形、言簡意賅、親切動人。

毛澤東同誌更把高超的比喻修辭藝術用於十分重大而又嚴肅的方針政策上,使人們從生動的比喻中簡明扼要地把握住它的實質。例如把搬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一戰略性的任務,比作“愚公移山”。這是多麼簡明概括且又道理深刻、生動形象的比喻!正是這種生動的比喻,使黨的重要路線及重大方針政策形象地展示在人民的麵前。

在毛澤東同誌起草的公文中,不論是明喻、暗喻、引喻、借喻以及諷喻,都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例如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同誌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比作“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這裏運用的是引喻;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毛澤東同誌說“幸虧古人和外國人替我們造好了這許多符號,使我們開起中藥鋪來毫不費力”,這是借喻,是比喻中更高一層的手法;在黨的七屆六次中央全會上,毛澤東同誌諷刺那種“不準許別人革命”的人是《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這更是運用了諷喻的修辭藝術。

二、引用

毛澤東同誌為了把高深的政治理論及深刻的革命主張、道理親切有味地告訴群眾,使人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在他起草的大量公文中,創造性地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方式。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古語、諺語、群眾口頭語、成語、典故以及曆史故事等等真是不勝枚舉。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第五章第三節為例,為了雄辯地說明戰略退卻原則的必要性,先是引用了《水滸傳》中洪教頭與林衝比武的故事,繼而又列舉了“長勺之戰”,隨即又提起了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曆史上有名的大戰。

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公文中,毛澤東同誌引用的古語、成語、典故及名言有二十多處,例如“街談巷議”、“滿城風雨”、“從容不迫”、“文質彬彬”、“根深蒂固”、“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暴風驟雨,順之者存,違之者滅”、“落花流水”、“發號施令”、“土豪劣紳貪官汙吏”、“體麵掃地”、“魚肉農民”、“坐臥不寧”、“一命嗚呼”、“囤積居奇”、“引而不發,躍如也”、“不翼而飛”、“弊絕風清”、“越俎代庖”、“不逞之徒”、“葉公好龍”等。同時,還引用了大量的俗語和口頭語,諸如“洋學堂”、“討媳婦”、“莫造孽”、“打屁股”等等。對於上述成語、典故、名言、俗語,毛澤東同誌極其巧妙地把它們與所要講的事理融會在一起,使人讀起來不僅語言流暢,而且有理有形、言簡意賅、親切動人。

三、設問

毛澤東同誌還經常把“設問”這一辭格創造性地、嫻熟地運用於公文的篇章上。

毛澤東同誌所起草的不少文件,其標題就采用了“設問”。例如《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這樣的標題十分醒目、引人入勝,且使文章主旨明白顯露、觀點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