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反語、擬人、譏諷等手法,使用語達到尖銳潑辣,也是毛澤東同誌公文用語上的一大特色。學習毛澤東同誌的這一用語技巧,對於克服我們當今公文寫作中的“呆板症”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說理的首先一個方法,就是重重地給患病者一個刺激,向他們大喝一聲,說:‘你有病呀!’使患者為之一驚,出一身汗,然後好好地叫他們治療。”(《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33頁)在這裏作者采用擬人、諷喻的技巧把肅清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比作病人看病,而治療的方法竟是如此具體形象,毫無幹巴巴的說教,這一高超的用語技巧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毛澤東同誌稱艾奇遜是“經手發布白皮書的一位可愛的洋大人”,是“不拿薪水上義務課的好教員”。還說:“強奸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國,卻被美國海軍部宣布無罪釋放,也算一項‘友誼’的表示。”“原來美國的所謂‘國際責任’和‘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就是幹涉中國。幹涉就叫做擔負國際責任,幹涉就叫做對華友好,不幹涉是不行的。”這些地方的反語體現了高超的嘲諷技巧。
通過揭穿謊言直接予以嘲諷,在毛澤東同誌的公文中也不乏其見。例如:“胡漢民所依托的兩廣派軍闊,也在所謂‘收複失地’和‘抗日剿匪並重’(蔣介石的是‘先剿匪,後抗日’)的欺騙口號之下,同蔣介石對立。你們看,不是有點奇怪嗎?並不奇怪。這不過是大狗小狗飽狗餓狗之間的一點特別有趣的爭鬥……”(《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第一卷,第148頁)讀了這段話,人們怎能不被作者那妙趣橫生的用語逗得捧腹大笑?寓深刻的革命道理於笑聲之中,使人久久難以忘懷。
五、活用成語,言簡意賅
毛澤東同誌的公文用語是極其精粹的。文約事豐、言簡意賅是他用語的突出特點,而這一特色的產生不能不歸於作者對成語、典故及曆史故事創造性、恰到好處的運用。例如關於重慶談判的必要性,毛澤東同誌運用了“針鋒相對”這個成語,講了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話:“‘針鋒相對’,要看形勢。有時候不去談,是針鋒相對;有時候去談,也是針鋒相對。從前不去是對的,這次去也是對的,都是針鋒相對。”(《關於重慶談判》,第四卷,第1159頁)又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中的“茲特宣布約法八章”。這“約法八章”的提法,就是毛澤東同誌對“約法三章”成語創造性的活用。《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於延安)一文,稱讚新四軍“抗戰有功,馳名中外”,讚頌葉挺將軍“領導抗敵,卓著勳勞”,揭露敵人對新四軍“陰謀襲擊”,講新四軍將士麵對敵人的襲擊是“力竭負傷,陷身囹圄”,對敵人的陰謀表示“憤慨之餘,殊深軫念”等,由於使用了一連串的成語,使人讀起來不僅語氣堅定,而且文字精練。
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公文中,毛澤東同誌使用的古語、成語、典故及名言就有二十多處,諸如“街談巷議”、“滿城風雨”、“從容不迫”、“文質彬彬”、“根深蒂固”、“道不拾遺”、“坐臥不寧”、“一命嗚呼”、“引而不發,躍如也”、“越俎代庖”、“葉公好龍”等,把這些成語、典故與所要講的事理融會在一起,不僅語言流暢,而且有形有色、言簡意明。“對牛彈琴”這一成語的本義是“比喻對愚蠢的人講道理,白費口舌”,但毛澤東同誌卻巧用於說明“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即“無的放矢,不看對象”:“‘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譏笑對象的意思。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去,那就隻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為什麼不看對象亂彈一頓呢?”
從上麵幾例,足以使我們領略到毛澤東同誌在公文用語上是多麼巧妙、高超、精練。因此,要提高我們撰寫公文的能力,使我們所寫出的文件不僅觀點正確、結構嚴密,而且用語精練、鮮明、生動,就應當努力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公文用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