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烹調文化的初步形成時期(3 / 3)

(2)大眾烹飪文化,包括民間烹飪文化和寺院、市肆中以普通僧侶、普通人為消費對象的那一部分烹飪文化,多表現為“俗”文化,是烹飪文化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從貴族烹飪文化中得到借鑒和提高。

中國烹飪在近代、現代曆史階段,進入了創新開拓的繁榮時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構建了現代中國烹飪體係。經過近百年的實踐發展和理論探索,一個和傳統烹飪不同的現代烹飪體係開始建立。現代科學的中國烹飪體係以廣義的烹飪科學為總目,第一類包括生產消費的食材,食材加工工藝、食品,營養,衛生等學科;第二類包括烹飪與自然科學形成的烹飪化學、烹飪物理、醫療保健等交叉學科,以及烹飪曆史、烹飪心理、烹飪美學、烹飪文學、烹飪藝術、烹飪民俗,烹飪語言等交叉學科;第三類包括烹飪研究方法的譜係、比較、分類等學科。

(2)發展了現代烹飪實踐。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中國烹飪實踐發展創造了條件。其集中表現是,在烹飪食材、工具、加工工藝等方麵都出現了與傳統烹飪不同的因素,從而一步步將傳統中國烹飪轉變為現代中國烹飪。現代生物工程學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利用人工雜交、人工誘變等技術培育新的植物品種,各種人工飼料的使用使養殖物,不但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新品種,而且使原有品種的質量得到改良。科技進步對中國烹飪工具的影響也很明顯,電能、太陽能、沼氣、天然氣等能源的利用,促使灶具現代化的步伐加快。

在傳統的烹飪工藝中,食材加工的粗加工部分手藝已逐漸被機械工藝所替代,精加工部分有的也采用了機械化生產(尤其在社會集團形式的批量生產中最為明顯)。更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食品采用了大批量、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特別是一些風味名菜名吃。

(3)形成了現代風味流派。隨著社會的變遷,風味流派從內容到形式上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在現代社會中,宮廷和官府風味已變成純粹的“仿製”類型風味,市肆、民間風味則大大發展了;食療保健風味得到特別的重視;地方、民族風味空前興盛。

現代中國風味流派主要包括:地方風味,民族風味,家族風味,美容,保健,醫療風味,葷食風味,素食風味,仿宮廷、官府、紅摟風味等。與傳統風味流派相比,既有繼承,也有創新發展。新的生產消費主體的產生和舊的生產消費主體的消失使其結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不同格局的組合。

(4)創造了現代飲食文明。首先,傳統觀念中烹飪是“屑小之人為之”的意識已被逐漸否定,烹飪作為生活科學、創造飲食藝術的學科的觀念,現已逐漸為全社會所接受和認同。烹飪作為一種提高生活質量的方式,已走進千家萬戶,文明飲食、科學飲食的現代飲食觀念逐漸形成。其次,烹飪現已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其從業人員也受到社會的尊重。再次,烹飪作為一種文化,承擔著與世界各國人民交流的任務,其性質得到全社會的承認。因而,中國烹飪在生產規模的廣度和深度、從業人員教育培訓的數量及涉及範圍。國外國內烹飪的交流、各種刊物著述的大量出版,以及有關知識的普及等方麵,發展之迅猛。成績之巨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烹飪的現代時期是一個繁榮的全新時期,是一個由傳統烹飪向現代烹飪轉變的時期,它通過不斷地創新和開拓,為中國烹飪走向新的未來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