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烹調文化的初步形成時期(1 / 3)

酸味。最初是梅,《尚書·滋命》有記:“若作和羹,惟爾鹽梅。”說的是殷商時代的事。梅,是指青梅之類的果實,其汁液味酸,古時多做成“梅醬”用於調味。

醯又稱作“酢”,後謂之“醋”,《周禮·天官》中有“醯人’,是由製作酒而演變出來的,古籍有時稱之為“苦酒”。《說文》釋為酸,是取其酸味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

甜味。最早取得甘甜味的是蜂蜜,其次是製成品飴、餳,之後才是糖。《說文》雲:“蜜,蜂甘飴也。”蜜是蜂采花釀製而成的自然造物,味甜潤,還有醫療作用。《禮記·內則》說;“於事父母,棗、栗,飴蜜以甘之。”說明周代已經知道用蜜取甘甜之味,並有蜜棗、蜜栗等食物。《吳越春秋》中說:“越以甘蜜丸樘報吳增封之禮。”在戰國時代,已有用蜜做的餅餌食品。這種做法到後世許多朝代仍在沿用。

《釋名》中說:“餳,洋也,蕉米消爛洋洋然也。飴小弱於餳,形怡怡然也。”說明始、餳均為米製,飴為軟糖,餳為硬糖。用蔗汁熬製糖,始於唐代。

苦味。苦是人類味覺中的一種,自然界中有不少帶有苦味之物。

辛香味。辛香味被認為是一種揮發性物質,對人的味覺有刺激作用。

在夏商周三代,食品食材開始增加,出現了“五穀”“五菜”“五畜”“五果”“五味”;炊具更新,有了青銅器皿;出現了烘、烤,燒,煮,煨、蒸等烹調方法。

在春秋戰國時期,食源進一步擴大,家畜、野味、蔬果、五穀廣泛應用,炊具出現了鐵質器皿,動物性油脂和調料日見增多。據《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當時人們已學會了運用火候與調和滋味的一般原則,提出了成品菜點在質、色。味、形上的基本要求。

烹飪傳統文化的繁榮階段始於秦統一中國,終於清統治滅亡,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烹飪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全麵的、深入的、高度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

烹飪物質文化的高度繁榮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鐵製烹飪工具使烹飪工藝又發生了一次巨大飛躍,“炒”成為中國烹調中最有特色、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鐵製刀具為中國烹飪的刀工工藝達到爐火純青提供了物質條件。

2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烹飪食材在種類數量正上比前一個階段更為豐富和擴大,傳統烹飪工藝水平在各方麵都發展到最高階段。

3烹飪食材傳統體係、烹飪工具傳統體係,烹飪工藝傳統體係,烹飪流派傳統體係至此完全確立。

烹飪的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變的時代始於清滅亡以後,其主要特征是:在現代科學,生產力迅猛發展、世界文化交流大潮衝擊下,傳統烹飪文化存在的基礎發生了變化,由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

酸味。最初是梅,《尚書·滋命》有記:“若作和羹,惟爾鹽梅。”說的是殷商時代的事。梅,是指青梅之類的果實,其汁液味酸,古時多做成“梅醬”用於調味。

醯又稱作“酢”,後謂之“醋”,《周禮·天官》中有“醯人’,是由製作酒而演變出來的,古籍有時稱之為“苦酒”。《說文》釋為酸,是取其酸味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

甜味。最早取得甘甜味的是蜂蜜,其次是製成品飴、餳,之後才是糖。《說文》雲:“蜜,蜂甘飴也。”蜜是蜂采花釀製而成的自然造物,味甜潤,還有醫療作用。《禮記·內則》說;“於事父母,棗、栗,飴蜜以甘之。”說明周代已經知道用蜜取甘甜之味,並有蜜棗、蜜栗等食物。《吳越春秋》中說:“越以甘蜜丸樘報吳增封之禮。”在戰國時代,已有用蜜做的餅餌食品。這種做法到後世許多朝代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