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飲食生活初發時期(1 / 3)

白菜或芥菜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遺址曾發現貯藏在小陶罐中的蔬菜子,經鑒定,為白菜或芥菜籽。這就說明六七千年前中國已有人工栽培的白菜或芥菜了。

葫蘆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葫蘆子,說明那時葫蘆可能已作蔬菜食用。

菱、芡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過菱、芡的籽實。馬家浜遺址亦有出土。

蠶豆、甜瓜在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曾經出土過蠶豆、甜瓜種子。有學者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遺留下來的,但也有學者持懷疑態度。

人類的祖先們開始過的是采集和漁獵的生活。野生動物是重要的食物。但是,到了新石器時期,由於農業的發展和狩獵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為動物的馴養創造了條件。

如在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過豬,狗等家畜的骨骸,還可能有已經馴養了的家雞的骨骸。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亦可看出、豬、狗已成為家畜,雞可能已成為家禽,羊、馬的骨骼有少量發現,但尚難肯定已成為家畜。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則可以看出,豬、狗、水牛已人工飼養。在五六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遺址中,亦可以看出,豬、狗已人工飼養,雞、牛、羊也可能已成為家禽、家畜。在4000~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則可以看出,豬、狗、牛、雞已成為家畜。再往後,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則發現豬、狗、牛、羊等家畜,可能還有馬。而到近4000年的齊家文化遺址中,馬肯定已成為家畜。總之,在4000年之前,在中國南北東西的廣闊地區,豬、狗、雞、牛、羊、馬已先後被人工飼養。古人食物中動物食材的來源也就有了一些相對的穩定性。

在新石器時期出現人工飼養的家畜並不意味著古人已放棄食用野獸野禽。實際上;在新石器時期早期的一些文化遺址中,挖掘出來的野生動物仍然不少,多的有數十種,如半坡遺址出土的獵獲物就有斑鹿、水鹿、竹鼠、野兔、狸、貉、獾、羚羊、雕等。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生動物的遺骨也多,有梅花鹿、水鹿、四不像、麂、獐、鳥等。但到了新石器時期後期的一些文化遺址中,野生動物的遺骨才少了。

在新石器時期,我國的一些部落仍然“作結繩而綱罟,以佃以魚”,一方麵從事農業生產,一方麵靠捕魚為生。從一些文化遺址出土的遺骨來分析,當時捕的水產有魚、龜、鱉、蚌、螺、黿、揚子鱷、蟹、鯨、鯊魚等。

新石器時期調味品不多,主要有鹽及野生蜂蜜。據《世本》、《說文》等書記述,鹽是黃帝臣夙沙氏最早製作的:“黃帝臣,夙沙氏煮海為鹽”,“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實際上,據有關學者考證,夙沙氏是我國山東半島沿海部落的居民,距今有3000多年曆史。他們世代在海邊生息,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學會製取鹽是順理成章的事。至於野生蜂蜜,先民們在采集植物果實等活動中勢必會碰到,隻是缺乏文字記載罷了。同理,先民們也可能接觸到辛辣味的野生植物。

白菜或芥菜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遺址曾發現貯藏在小陶罐中的蔬菜子,經鑒定,為白菜或芥菜籽。這就說明六七千年前中國已有人工栽培的白菜或芥菜了。

葫蘆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葫蘆子,說明那時葫蘆可能已作蔬菜食用。

菱、芡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過菱、芡的籽實。馬家浜遺址亦有出土。

蠶豆、甜瓜在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曾經出土過蠶豆、甜瓜種子。有學者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遺留下來的,但也有學者持懷疑態度。

人類的祖先們開始過的是采集和漁獵的生活。野生動物是重要的食物。但是,到了新石器時期,由於農業的發展和狩獵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為動物的馴養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