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四角高牆的深宅,來到河網縱橫的水鄉,魯迅不但了解到了農村的生活狀況,懂得了一些農業生產的知識,而且還從那些在生活的重軛下受難而始終不屈的貧苦農民身上,吸取了鬥爭的智慧和力量。在上演目連戲的戲台上,魯迅看到了一段《武鬆打虎》——“這是真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作品”。開始,武鬆的扮演者拚命地打虎,他對虎說:“不打,不是給你咬死了?”接著,演員互換位置,虎的扮演者拚命咬武鬆,他說:“不咬,不是給你打死了?”在後來的鬥爭生涯中,魯迅時時記起這個跟《伊索寓言》相比也毫不遜色的傑作,總結出了“被壓迫者對於壓迫者,不是奴隸,就是敵人,決不能成為朋友”的鬥爭規律。在海塘邊,魯迅跟農家孩子一起“撥草尋蛇”。他們用竹竿打動塘邊的蘆葦,幾十條受驚的蛇一齊從蘆葦叢中鑽出,在他們身後緊追。他們來一個急轉彎,趁蛇繼續前竄的時候,狠狠打它們的七寸。後來魯迅也跟朋友說起這段往事,並用當年學得的打蛇的方法施之於惡人。至今,在魯迅寄居過的皇甫莊還流傳著一個“魯迅打狗”的故事:那時,村裏有個惡霸養了一條狗,咬傷了十多個窮人。少年魯迅看在眼裏,恨在心頭,便跟小夥伴一起打死了這條專欺窮人的勢利狗。惡霸氣勢洶洶地要求賠償,並提出要用葬人的儀式安葬他的狗。魯迅挺身而出,駁斥道:“你家這條惡狗,不知咬傷了多少人,你要我們賠狗,首先你要賠人。”農民都支持仗義執言的“魯家外甥”,理屈詞窮的惡霸隻好悻悻而退。
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思想家赫爾岑,曾經把那些出身於名門貴族而反抗沙皇統治和農奴製度的“十二月黨人”比喻為“野獸的奶汁所喂養大的”。作為紳士階級逆子貳臣的魯迅,也正是獸乳哺育的英雄。不過,作為貴族革命家的“十二月黨人”因為脫離人民而慘遭失敗。而魯迅卻在走過曲折的人生道路之後,最終投入了他的乳母——民眾的溫暖懷抱,成為民眾的忠誠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