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後記獻給家鄉的歌(代後記)
家鄉人把漢江叫大河。我自小在漢江邊長大。倚在撐開的寬大的百葉木格窗前或打開後門,就可看見碧綠清澈、洶湧澎湃的大河。長大一些,我時常在寬敞、潔淨的紅石堡上看書或背誦功課,偶爾會提著一竹籃衣服到河邊,邊洗邊玩水,邊捕捉在腳邊遊蕩嬉戲的小魚。賢惠的母親是極少讓我們幹這類家務活的,她隻希望她的孩子能好好讀書,長大成材。“文革”開始後,當時的我隻有十三四歲,也不再上課讀書。每天下午,我都和小夥伴們一塊兒,在大河裏遊泳,雖然隻會狗刨,卻能劃對河。我還特別喜歡跳水,從丈多高的紅石堡往下跳,覺得很刺激,很過癮。兒時很多美好、歡樂的記憶,都和這條美麗的漢江連在一起。漢江,我們陝南人民的母親河,我心中永遠的風景!
家鄉的老百姓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飽飯。可無論是舊社會還是改革前的新社會,這個願望幾乎都無法實現。兒時最難忘的記憶之一就是餓肚子。至今,若看見誰浪費糧食我就很是痛心。糧食,是不能夠用金錢去衡量去計算的,是性命攸關的事,我始終這樣認為。感謝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們遠離了貧窮、困苦。當然,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包括一些道德的淪喪和一些傳統美德被漠視、遺忘。
家鄉的老百姓是最講究傳統美德的。清朝時候,我縣有一個叫曾榮福的小夥子,為了救病重的母親,他拿刀剖開自己肚子割下肝子,熬成肝湯給母親吃,為母親補養治病。雖然方法愚昧,其孝心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家鄉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還記得,有一年,紫陽縣遭了大洪災,一些災民逃荒到了石泉。在我家門前,一個年輕小夥子流著淚向我母親訴說那一幕幕慘景,並脫下腳上的一雙新襪子要換取一碗或半碗飯活命。我看見母親淚水盈眶,她沒要新襪子,而從家裏端出滿滿一碗飯,倒在了小夥子的碗裏,小夥子忙要給母親跪下,被母親攔住了。當時,我很小,一碗米飯在我們的眼裏無異於一碗金子,我並不十分明白母親為什麼要那麼做,她可是自己都舍不得吃啊!我家對門的張伯伯,他在合作食堂工作,每天的任務是挑三大缸水,再蒸米饃。他每天挑滿缸後,必然再挑滿滿一挑水放在自家的街沿坎下,笑嗬嗬地主動招呼來來往往的行人喝,不收一分錢。尤其是夏天,這一善舉使很多遠道進城的鄉民感激不已。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
家鄉的父老鄉親是可敬的。比如,我的母親,她是平凡的,一生都沒有走出大山;她又是偉大的,麵對重重災難和種種不幸,哪怕是滅頂之災,哪怕是泰山壓頂,母親都挺直腰杆,勇敢麵對,直麵慘淡的人生,不退縮,不灰心,不乞求,不輕生,不墮落。母親有一句口頭禪就是:“不向困難低頭,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母親像荒野裏的一棵小草,不怕風吹雨打、寒霜冰雪、行人踐踏,一直頑強地生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母親像萬丈懸崖的岩縫中的一棵鬆,四周全是明岩,沒有一點泥土、水分、養料,她卻沒有沉淪,沒有抱怨,沒有抽泣,而是拚了命把根往下紮,抓住一線生機拚搏又拚搏,努力又努力,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長成了參天大樹。母親的勇敢、頑強、剛毅、忍辱負重和吃苦耐勞精神是無與倫比的;母親對兒女的愛是無與倫比的,為了兒女,她可以忍受一切, 蔑視一切,舍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哪怕死一萬次,她都無怨無悔。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母親雖然遭遇了幼小父母雙亡、匪搶,火燒、水淹等種種毀滅性的災難,卻仍然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奮力拚搏,成為一方富商,人是應該有點精神的,現在的我們缺乏、需要的不正是這種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