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後記獻給家鄉的歌(代後記)(2 / 2)

母親又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有恩必報的人。凡是曾經恩惠於她的,無論是誰,無論過了多長時間,她都銘記在心,必當湧泉相報,這一特點,也傳承給了她眾多的子女。

不知哪位作家說過:當我們老的的時候才發現母親在這個變化多端而冷漠的世界上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世界上最最愛我們的,莫過於我們的母親,可惜,我們領悟得太晚太晚了!

父親是一個十分勤勞、十分能幹、十分善良、十分質樸、十分寬厚、十分隨和的老實人,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吃苦耐勞,與人為善,和母親一道,用他生命的全部苦苦撐持著這個家,做著發家致富的夢,並希冀以此改變自己和妻子,尤其是兒女們的命運。當他全部的拚搏付諸東流時, 當他像牲口般被人吆來喝去時,他認命了,他沉默了……為了自己的家,為了一群兒女,他像一頭老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是血,是他的生命。

這樣的父親母親在大山裏麵處處皆是,但那是上一輩人以前的事。這樣的父親母親在我們這一輩已很少見了,我們愛說的一句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年青一代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追求的是自我價值,自我享受,到處是“丁克”一族,很多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的。

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但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永遠活著。

這部拙作,是我和女兒劉歡攜手努力而成的。我們想告訴大家,陝南是一個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山區的老百姓特別能吃苦,特別淳樸,特別善良;為別人而活,做有意義的事,雖然很苦很累,但很神聖,很美好!會永遠被人銘記!我們渴望,在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也高歌猛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發揚光大,永遠傳承;我們還想告訴大家,天可塌,地可陷,肉體可以被消滅,但人的精神不能垮也不會垮,人是打不敗的,這就是中華民族繁衍至今永遠屹立東方的偉大力量所在。

謹以此書,獻給我美麗可愛而又苦難深重的家鄉,獻給我飽受磨難的父親母親、父老鄉親,獻給天下受苦受難的父親母親!以示晚輩永遠的懷念!

感謝李春平先生百忙中為本書作序,感謝責任編輯黨曉絨女士,感謝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的王新民先生,感謝安康市文化文物局的周傳恩先生,感謝安康學院中文係的戴承元先生,感謝姚敬民、李佩今、胡樹勇等先生,衷心感謝他們對我們這部小說出版、創作的大力支持,同時,也衷心感謝長兄劉培基、大姐劉培桂、侄女代卉及其他兄長姐妹對該作品的大力支持。

劉培英

200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