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3(1 / 1)

第三十四章 3

三桂帶著弟妹除了拉胡基,還做“蚊煙兒”。“蚊煙兒”是夏季專門熏夜蚊子用的,在山上割下一大捆一大捆的艾蒿、菖蒲等等,背回家,曬幹,用細細的葛藤將其捆紮成碗口粗一米長的“蚊煙兒”,拿到街上去賣,二分錢一根。他們的“蚊煙兒”把子比別人紮得大,又便宜,自然賣得也比別人快。

家裏燒柴,都是孩子們到山上去撿。每到星期天,天沒亮,母親做好飯,三桂小濤小嵐就起床,吃罷飯,再揣上兩三個生紅苕,就出發了。撿柴走得比較遠,多是十裏左右,在那些地方可以砍到比較好燒的柴火。進了樹朳,砍好柴,三桂用葛麻藤先給小濤捆一捆,小濤總說:“姐,多給我捆點。”

三桂說:“你還小,多了背不動,再說,壓狠了就不長個了。”

小濤說:“我能行,這麼遠的路,背少了劃不著。”三桂綁好柴捆,小濤還總要往柴捆裏再硬插進去一些。

小嵐也跟著說:“大姐,給我也多捆點。”小嵐是姐妹中最乖最斯文的。她才八九歲,個子雖不低,卻瘦,三桂把柴剁短一點,綁上一小捆,放在她肩上。

三桂像當年和母親下鄉那樣,隻是,現在,是她走在最前麵了,小濤走中間,小嵐走在最後。三個人都背得不輕,臉掙得通紅。三桂“蹬、蹬、蹬”往前趕,在前麵停下,放下柴捆,趕到後麵去,接過小嵐的柴捆,幫她扛一截路,再放下,小嵐扛起來再走,三桂再折轉身去背自己的那捆柴。她把紅苕洗淨,大的給小濤,稍小一點的給小嵐,最小的,豁牙裂口的、疤疤癩癩的自己吃。小濤不願意吃大的,小嵐也不願意吃大的,都爭著吃最小的,吃爛的,三人推來讓去的。有時,三桂連小的也舍不得吃,留起來,過一陣再掏出來三人分著吃,總是你讓我我讓你。

秋天是三桂姐、弟最喜歡的季節。做活路時,帶一把小鏟,在農民收獲過的莊稼地裏常可挖到幾個紅苕、洋芋、剛剛掰過包穀後還未來得及砍倒的包穀稈,若再有幾根高粱稈就更好了,姐、弟三個欣喜若狂,小嵐小濤圍著三桂坐在地頭,分吃著紅苕,啃著浸甜的包穀稈或高粱稈,說說笑笑,蹦蹦跳跳,打打鬧鬧,哼哼唱唱,笑得油菜花般燦爛。

小濤畢竟是兒娃子,膽大心又細,腦瓜子又靈。有時,他就貓在地裏捉螞蚱,一撲一個準,一捉就是一捧。或者悄悄溜到小河邊摸螃蟹,摸上幾隻蟹,就喊著叫著跳著歡呼著,樂開了懷,於是,姐、弟們趕緊拾些柴火,找一個背風處,燒一堆火,烤紅苕、烤螞蚱,把螃蟹用泥包了,埋在火灰裏,燒熟後吃得那個香啊,賽過吃龍肉吃酒席啊!吃之前,三桂還特別要留下一點給家裏的小弟小妹們,讓他們也嚐嚐鮮。

苦難的歲月,兄弟姐妹們心越貼越近,越來越親。

每天兩頓飯,早上是包穀糊糊,摻上紅苕,下午是幹飯,總是米飯裏摻著南瓜或蘿卜,最常吃的菜是漿水菜或蘿卜片或洋芋絲或豆腐渣,缺油少鹽,一大品碗品碗:舊時用的大碗炒漿水菜放在大桌子中間,一家人圍著八仙桌,說說笑笑吃著飯,夾著菜,從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從沒有一句怨言。孩子們正是長身體能吃飯的年齡,鍋裏的飯哪裏夠吃?吃了一碗後再去舀飯時,一看鍋裏飯不多了,哪怕再饞再想吃再沒有吃飽也隻添淺淺一鍋鏟或半鏟子,漢原這麼做,三桂這麼做,小濤也這麼做,弟弟妹妹也都照著這樣子學。每頓飯總是吃不完,鍋裏總要剩下半碗飯,晚上就給弟妹加餐。吃菜也是這樣,你讓我,我讓你,吃到最後,還要剩一些菜,由三桂給大家分完,久而久之,似乎成了家中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每當飯菜端上桌,大家都開始吃飯時,大鳳卻拿起水煙袋抽煙,無論怎麼喊她勸她,她總是堅持這個習慣,多少年來一直這樣。三桂每次就給母親留滿滿一碗飯。大鳳坐在飯桌旁邊的木凳上,拿起水煙袋,慢慢地愜意地抽著煙,透過嫋嫋的煙霧,看著丈夫和孩子們吃飯。吃在兒腹,飽在娘心。看大家吃得很香甜的樣子,大鳳笑了,很幸福的笑容。常常是一大家人都吃飽了,大鳳已經累得什麼都不想吃了,心裏卻很甜。日子是說不出的窮,說不完的苦,一家人卻齊心協力,相親相愛,親親熱熱,和和睦睦,充滿了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