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冰穹A 4.2008,準備建站(2 / 3)

“雪龍”號輪機部為保證第25次南極考察的順利完成,10月24日晚全部船員都剃了光頭,以此為誓,決心全力以赴保證全船機器設備的正常運行。作為“雪龍”號的“心髒”部門,輪機部不能有任何差錯。輪機長趙勇,留著一頭飄逸的長發,這次同樣剃頭宣誓。船上生活單調、枯燥,隊員一個個的禿腦殼,就成了大家互相取樂的題材。據說,這是在第18次南極考察隊風行起來的,那時全體考察隊員剃了光頭,到現在已經成為傳統。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20世紀80年代末畢業於大連海事大學,從1996年起,他隨“雪龍”號考察船參與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此後陸續參與各項極地考察工作十幾次。1999年,他參加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2003年,參加中國第2次北極科學考察,曾經擔任“雪龍”號二副、大副、見習船長等職務,海上航行經驗豐富。他從經曆無數風浪的一個航海者的角度,看到了南北兩極和全球氣候之間的聯係,感到了研究南北極氣候的重要性。這幾年,他明顯地看到,北極的冰層越來越少,南極的開闊區也越來越大,浮冰很多,但是一到夏季,冰區就基本融化了,這說明全球氣溫在不斷升高。他還認為,北極冰區的融化,會自動打開北極區黃金水道,北冰洋運輸成本很低,對於亞洲東方國家來說,比穿越馬六甲海峽和巴拿馬運河兩條航線將節約三分之一海運成本。這樣,擁有資源的北方將獲利,可能會影響全球的工業分布。

2008年7月16日,王建忠開始執行擔任船長後的第一次任務——中國科學考察隊赴北極考察。當時,“雪龍”號剛剛維修改造完畢,麵貌煥然一新。這次到北極,考察隊主要依托“雪龍”號破冰船,進行生態、海冰結構與變化以及海冰氣相互作用等國家關注的科研工作。“雪龍”號在北極區沒有固定的停靠地點,主要科研區域在楚科奇海、白令海、加拿大海盆、北極點附近。在白令海一帶,他們進入了阿留申群島霧區——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霧區之一,風浪也比較大,“雪龍”號航行必須克服重重困難。進入北冰洋後,三分之一時間都航行於霧區,北冰洋的冰層雖然退縮了,但是,越靠近北極點,冰層就越厚,在迷霧中什麼都看不見,再加之強大的極地氣旋——可達15級以上的強風暴,航船風險極大。這需要船舶的性能良好,各種配置運行正常,操作人員判斷正確、指揮果斷、操作準確無誤,才能做到萬無一失。比如風浪裏主機驟停、艙內貨物沒有綁好重心偏移等等,都可能給船舶帶來毀滅性後果。

剛剛從北極回來,又要緊鑼密鼓地趕赴南極,他還沒有從疲勞中恢複過來。以前王建忠在二副、大副、見習船長崗位的時候,隻是扮演一個執行者的角色。當了船長之後,就要負責全麵工作,很多事情必須由船長作出決定。而且,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考慮、分析各種各樣的外部條件,假如出現了誤差,將直接影響到船舶的安全,甚至會引發災難性後果。況且,“雪龍”號代表著國家和政府,全國人民都高度關注,隻要出現一點小的差錯,都會在國際國內產生巨大影響。這是作為一個船長和一般部門長的區別。在“雪龍”船行駛過程中遇到問題,他要深思熟慮之後才提出應對方案。

“南極大學”

2008年10月20日,上海外高橋碼頭上,“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再度起航。鮮花和掌聲漸漸遠去,此次赴南極科考的領隊楊惠根望著前方開闊、一片蒼茫的水麵,陷入深深的思緒中……

他望著漸漸遠離的祖國,越來越感到肩頭責任的沉重。在南極最高點冰穹A建立科考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能否完成建站任務,既是對他以及他的團隊一個重大的考驗,也還要看他們能否得到老天的保佑。作為完成這次任務的最高決策者,現場決斷的能力毋庸置疑,隻看運氣了。

楊惠根雖然對在冰穹A建站的難度有著充分的估計,但許多危險是難以預料的。來自60多個不同單位的年輕人組成的隊伍,充滿活力也缺乏經驗,支持建站的技術係統複雜,所需時間又長,問題隨時隨地都會產生。對於一個領隊來說,這次任務可謂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

岸上,歡送的人群當中有個人,他正是國家海洋局陳連增副局長。作為冰穹A建站的主要決策者,他深知此行的重大意義。中國幾代極地科學家的夢想,彙聚於此。記得不久前的一次學術會議上,陳連增作了題為《中國極地考察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到了專家自由提問時,有一個人發問:“陳局長,你們在南極再次建站是不是出於政治考慮?”這句話的弦外之音,人們都聽出來了,就是在最高點建立科考站從科學上缺乏意義和價值。陳連增回答:“它不僅是政治需要,更重要的,他是中國科學家多年的願望!”台下回應的是經久不息的一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