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冰穹A 4.2008,準備建站(3 / 3)

2007年3月1日,50年一次的2007—2008國際極地年活動(IPY)在巴黎舉行全球啟動儀式。同一時間,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曾培炎代表中國政府在北京宣布,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正式啟動,標誌著PANDA計劃進入實施階段。

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是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十一五”極地考察承擔的一項國家重大科學考察計劃。PANDA計劃的現場考察工作,包括在南極普裏茲灣和艾默裏冰架外緣開展大洋調查、海冰觀測、海洋化學和生物性調查,在南極中山站及周邊地區開展大氣探空氣球施放、大氣化學采樣、空間物理學觀測以及達爾克冰川調查,在中山站冰穹A斷麵開展冰川學、地球物理學調查和觀測設備布放,以及在冰穹A地區開展雪冰、天文學、測繪學和大氣物理觀測。其中在南極冰穹A建立考察站,是此次任務的重中之重。

陳連增副局長對南極科考的整個進程了如指掌,對此次考察和南極建立第三個科考站胸有成竹。南極已經告別了探險時代,代之以科考時代。因而,在南極科考必須遠離冒險主義,建立在科學原則上。中國在南極的科考事業正是這樣一步步向前推進的。中國最先在西南極建立了長城站,然後在相對應的東南極建立了中山站,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現在,以中山站為大本營,終於可以問鼎冰穹A了。在此之前,他以謹慎的科學態度,設計了試探性前進的策略——即每一次都向前推進一步,逐步向南極內陸縱深挺進,直到最終登頂冰穹A。這種試探性前進的策略腳步堅實、不斷取得進展,它使我們不斷了解南極內陸的地表狀況,取得豐富的氣象資料,並積累經驗為最終登頂建站奠定了基礎。

前往南極的航線有兩條,一條通往長城站,另一條通往中山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海路,將通向中山站。對於王建忠船長來說,這條路線太熟悉了。

10月22日淩晨,“雪龍”號到達韓國濟州島錨地,租用的韓國Ka—32直升機降落在船上,完成了進庫綁紮工作。為了保證南極現場作業時間充裕,“雪龍”號提前26小時起錨,目標是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港。

幾天後,他們進入印度尼西亞海域。這裏是海盜出沒的地方,“雪龍”號上組織了防備海盜的工作。在赤道附近,南北緯10度左右的無風帶,大海變得溫順起來,它波瀾不興,安寧平靜,暴虐的鬃毛收攏了,大海沉睡了。

“雪龍”號上,“南極大學”正在講課。10月25日,第25次南極科考隊在船上舉辦了“南極大學”的開學典禮,來自不同專業的科考隊員被聘任為大學教授,楊惠根擔任校長,秦為稼擔任副校長。開學當天,秦為稼開講第一堂課,秦為稼通過具體事例講述了以往考察期間發生的安全問題,並穿插了生動的圖片和視頻介紹。

“南極大學”創辦於中國第18次南極科考期間,第一任校長是當時的領隊魏文良。他的第一堂課的題目是《中國人為什麼去南極》。以後每一次科考隊都舉辦“南極大學”,形成了傳統。由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輪流講課,讓科學家擴大視野,了解本專業之外的知識和學術前沿課題。每一個科研人員既是學員也是教師,每節課的內容差別很大,涉及測繪、海洋、冰川、全球環境變化等多種學科,此次還增加了南極飛行駕駛講座。這裏的課程始終輕鬆愉快,沒有考試的壓力。每期“南極大學”都有正式的畢業典禮,由校長頒發畢業證書。

“雪龍”號經蘇祿海、蘇拉維希海,穿越望加錫海峽,從東經119度20分穿越赤道,進入印度洋。大洋考察隊按計劃開展了海洋化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和環境等項目的走航觀測,進行了浮遊生物、表層葉綠素、顆粒物樣品、氣溶膠、固氮水樣以及氧化亞氮等大氣及海水樣品等的采集工作,開展了海—氣界麵二氧化碳等的連續走航觀測。然後在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港補給淡水、食品、蔬菜和物資,西風帶已經臨近。北京時間11月7日10時,“雪龍”號離港,開始穿越西風帶。船長王建忠分析了西風帶的氣象和海浪預報資料,根據氣旋的發展動向,及時調整航線,規避不利氣候條件。盡管如此,西風帶的風暴和巨大的湧浪依然用強力撞擊著船體,“雪龍”號開足馬力,抵禦著氣旋的襲擊。

現在,“雪龍”號的性能、動力都比以前的“極地”號優越、強大,但是,西風帶仍然對船隻具有極大的威脅,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