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冰穹A 4.2008,準備建站(1 / 3)

第三章冰穹A 4.2008,準備建站

第25次科考

楊惠根,1965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係,1992年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極區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曾在1992年11月—1994年3月作為交換學者參加日本南極考察隊,在日本南極昭和基地越冬進行了極光觀測,先後在日本京都大學和國立極地研究所開展極光物理國際合作研究,籌建了我國南極中山站和北極黃河站極光觀測項目,主持科技部基礎性專項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多項,在《大氣與日地物理》等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獲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榮譽稱號。曾在2004—2005年任中國北極黃河站首任站長,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擔任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兼首席科學家。

2008年10月12日,他剛剛被任命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上任後第三天就向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移交了工作。回想起兩個月前,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詢問第25次南極科考隊領隊人選的問題時,楊惠根主動請纓,說:“可以擔任此次領隊的人選有幾個人。我明確表個態,我想去。我有充分的信心和堅定的決心,除非天意不允,保證把站建成。具體派誰由您定,我都服從。”實際上,楊惠根已經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充足的理由,因為他是冰穹A建站領導小組副組長,他所任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此次建站的責任單位,自己又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他還是這次南極科考任務中另一項任務——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的負責人和國際極地年PANDA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他不僅參與了這些任務計劃的一係列決策,還對如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非常熟諳,他曾在第22次科考隊赴南極時擔任過要職。這次承擔冰穹A建站的準備工作,可以說楊惠根就是最佳人選。

2008年7月底至8月初,楊惠根前往西藏拉薩和納木措湖檢驗了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了適應性練習。

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出發了。在為期12年的《中國南極考察規劃》中,在南極建立內陸站的設想,就要實現了。此前,第24次科考隊已經完成了在冰穹A的建站選址工作,站址的最後確定,綜合了南極科考多種學科的需求。這次建站,距離第一次登上冰穹A又過去了四年時間。“雪龍”號已經進行了全麵維修,新增實驗室麵積300平方米,並實現機艙無人化、科考數據實時傳輸、互聯網接入居住艙等目標。這艘屢建功勳的破冰船,無論是自動化水平,還是隊員的居住條件,都得到了提升。在總體功能和格局布置上作了一定調整,將部分貨艙區改造為科考實驗室,新增了4層科考客貨兩用電梯和6層載人電梯,部分恢複直升機起降技術保障係統,更換了公共艙室、居住艙室的內裝材料和艙室的家具設備,新增了淡水艙。並且,消除了主推動係統的隱患,完善了機槳匹配,提高了操縱性,更新了機艙油汙水和生活汙水處理係統,滿足了《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汙染公約》的航船規範……改造後的“雪龍”號,擁有74間房間,能夠容納120名考察隊員居住。其上層建築具有流線型特點,減輕航行阻力,效果美觀時尚。船體由原來的褐色—黑色—白色三色基調,改為橘紅—淡紅基調,符合南極考察特殊環境下醒目、耀眼的要求,加入了國際南極科考船舶流行色彩的主旋律。

船體安全航行的能力大幅提升:光纖羅盤、電子海圖、自動舵、避碰雷達、GPS定位係統、CCTV監視係統、測深儀等,一係列設備得以更新,達到國際一流的裝備水平。總之,改造後的“雪龍”號,容顏變化,精神煥發,內部設有健身房、籃球場、遊泳池、酒吧……讓考察隊員們在浩瀚的大海中享受陸地上的生活。簡直是一座流動的現代化海上城市。

此次南極考察的規模空前巨大,第25次隊人數多達204人,其中船員40人。隊員中的31人搭乘飛機前往中山站,其中有6名韓國機組成員,1名比利時記者。

昆侖站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主色調采用中國紅,整體融彙了中國國旗的元素,它從任何角度都可以象征中國,並與南極白色的冰雪基調形成強烈對比。寶鋼接到合作項目後,組織了幾十個部門、投入了幾百個工程技術人員,通力協作,對符合南極條件的建築材料進行了研究試製並獲通過。建築鋼材必須具有耐低溫、耐老化、防紫外線的性能,整個建築必須便於運輸和組裝,整體材料組裝後還得能夠反映建站的外形效果。

負責冰穹A建立昆侖站的13名施工隊員,都是第一次前往南極,顯得十分好奇而興奮。

寶鋼金屬輕型房屋有限公司總經理帶領施工隊前往南極冰穹A具體施工。他們中間的9名隊員曾經有過幾年的高原施工經驗,曾經在海拔4800—5000米的西藏中巴地區建設了行政中心、衛生院等建築群。寶鋼技術部門對所有的可能做了預案,以保證現場施工萬無一失。由於在南極條件下,隻有不到30天的施工期,他們還將全部建築物資和設備用直升機調運到集結地,預先進行了幾次科考站建築組裝演練。上海的大夏天裏,他們對施工的每一個細節做了操作、核實。13名隊員在“雪龍”號上摩拳擦掌,盼望著盡早登上神秘的南極最高點,進入施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