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冰穹A 3.2005,登頂冰穹A(1 / 3)

第三章冰穹A 3.2005,登頂冰穹A

起航

2004年10月25日8時30分,起航儀式在上海民生碼頭舉行,領隊張占海從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手中接過第21次科考隊隊旗,中國南極科考隊整裝待發。這是中國南極考察2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全國各地的27個部門的137人組成了科考隊,他們將開展27項科考任務,以及完成24項後勤保障工作。其中,考察隊將圍繞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和“開展建設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前期調研工作”項目,開展站區改造工程的調研和準備,並實施內陸冰蓋考察;完成兩站物資補給、維修、環境整治和越冬人員更換;開展首次普裏茲灣—威德爾海往返8000多海裏的海洋斷麵綜合調查等科考工作。

他們知道,這次考察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登頂冰穹A的使命,這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世界,至今無人登臨。

就像曆次南極科考一樣,“雪龍”號按照預先的路線行進。10月29日10時,“雪龍”號抵達香港海運大廈碼頭,香港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已經在此等候。停靠期間,差不多每天有6000多名香港市民上船參觀,市民們除了在船上合影留念外,還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考察隊員舉辦的,以“弘揚科學精神,增強愛國之心”為主題的“中國南極考察20年成果展”和南極考察郵品展。由於“雪龍”號的參觀票數量有限,許多香港市民隻能在緊鄰海運碼頭的尖沙咀隔海觀望、留影。此時的科考隊員們如明星一般,處於閃光燈和人群的包圍中。

穿越西風帶

離開香港,“雪龍”號駛向浩瀚的太平洋,然後越過印度洋,在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港短暫休整和補充給養之後,11月15日21時30分起錨,向位於東南極的中山站進發。他們很快就將進入凶險的西風帶。寬闊的南大洋沒有陸地阻隔,洋麵上形成氣旋之後,不斷得到能量補充,所有途經這裏的輪船必須經過颶風和大海湧浪的考驗。當天夜間,“雪龍”號便遭遇到南半球西風帶氣旋。

南半球西風帶氣旋,是威脅南極考察航行安全的重要天氣係統之一。巨大的海浪拍打著船舷,考察船在巨浪中起伏顛簸,在汪洋大海之中,2萬噸級的破冰船像是一葉扁舟,任憑巨浪搖撼。船上大部分隊員出現了暈船和嘔吐現象,臨時黨委組織慰問小組,帶上暈船藥品等看望船員和隊員。即使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大洋考察隊仍然抓住有利時機,在南緯55度35分展開觀測調查,創造了我國南極考察20年來首次在西風帶停船調查的曆史紀錄。“雪龍”號在西風帶與狂風巨浪進行了頑強搏鬥,整整八天八夜,先後遭受到五個氣旋的襲擊,通過了風力11級以上、湧浪6米左右的大風浪區,“雪龍”號的搖擺幅度達到30度以上。船長袁紹宏一直密切注視天氣情況,尋找有利時機南下,幾乎三天三夜沒有合眼。11月23日18時,“雪龍”號突出重圍,越過西風帶進入浮冰區。

這裏風平浪靜。遠處的一座座冰山,晶瑩透亮,閃著藍幽幽的光,仿佛一座座水晶島嶼。這是一個童話世界。成群的南極鳥類信天翁、風暴海燕在“雪龍”號上空盤旋。11月15日,“雪龍”號到達中山站海區外圍,站在甲板上放眼四望,接連不斷的浮冰壅塞了整個海麵,幾乎看不到海水。密集的亂冰堆積區和隆起的冰壩,對地平線上徘徊的太陽的反光,形成各種不同的圖案,映入隊員們的視野。

這裏最厚的海冰有3米以上,“雪龍”號開始拚盡全力,吼叫著,一次次倒車、向前衝擊,艱難地前行。連續48小時的破冰之旅,直至浮冰的厚度超過“雪龍”號的破冰極限。漸漸的,破冰停止了,“雪龍”號停在了距離中山站22.8海裏的冰區。此時是11月27日21時30分,已經離開祖國一個月零兩天了。臨時黨委緊急研究冰上卸運物資方案。一片亂冰中,雪地車無法實施運送,但他們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可能錯過考察隊出發的最佳時機——南極夏季的最佳氣候極其短暫,不能延誤。考察隊立即派出隊員,開始了艱難的冰上探路。他們用鎬頭、斧頭砍砸,檢測浮冰的硬度。每一鎬頭、每一斧頭下去,都震得手臂發麻。差不多12小時的連續探路作業,終於在亂冰區辟出長達18公裏的通道。他們在冰隙上搭建了臨時浮橋,四輛雪地車連成一路開始卸運物資。大家緊張地勞作,每一個人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冰區,幹得大汗淋漓,嘴巴、鼻孔呼出的熱氣很快凝結成霜,隊員們的胡子、眉毛都變成了白色,跟聖誕老人似的。

挺進冰穹A

內陸考察隊開始了精心的準備工作。他們的內陸集結出發基地設在俄羅斯進步站附近,地處南極大陸冰蓋邊緣。此處的冰蓋,平均厚度有2000米,最大厚度為4800米。這裏幾乎是一片純白,天地之間難以尋找到明確的界限,偶然看到棕色小山頭淡淡的輪廓,露出了一點點南極大陸被掩蓋的真麵目。有經驗的隊員知道,這是南極的一般氣候狀態,有點兒近似於其他大陸的白化天氣,能見度很差。他們下車後,一走路就發現地表的平坦是個假象,既會踩空也會被小雪隆絆倒,因為白色欺騙了眼睛。他們摘下墨鏡,以為能夠看得清楚一些,實際上根本就無濟於事,因為視野中缺少明暗對比和參照物,很難對物體的遠近高低作出判斷。

任何未知領域都包含著探索和冒險兩種因素,科學考察者首先要不懼怕冒險。

堆放在出發基地的120噸物資、設備和油料,需要整理、分類並裝運到雪橇上,雪地車的編組方案需要落實,內陸考察隊處於出發前最緊張的準備期。此時,內陸考察隊隊長李院生卻突然病倒了,緊張的現場指揮工作就落到了臨時黨支部書記孫波身上。準備工作在他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按時完成了,內陸考察隊長途奔走終於條件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