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冰穹A 3.2005,登頂冰穹A(3 / 3)

晚上,隊員們決定改善夥食,做羊肉湯燉蘿卜補充營養。實際上,隊員們連日來的疲勞以及冰穹A的惡劣條件,已經使他們很難吃得下東西。在這裏,喝水都要喘氣,吃飯嚼一會兒就得停下來,然後才能繼續,走路就更加困難了。此後的13天裏,考察隊在冰穹A地區開展了冰川學、氣象學、氣候學、測繪學等多學科考察與研究,並在1月18日淩晨3時15分,測定冰穹A最高點的位置和高度: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發現大山脈

2004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海洋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波博士,還在英國西南部的布裏斯托大學這個古老學府的冰川研究中心,和國際著名冰川學家馬丁·斯格特教授一起,合作研究南極冰蓋地球物理方麵的課題。

3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海的電話——現在正在組建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這一次南極考察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登頂冰穹A,為了更好地完成考察任務,需要更多的一線科學家。孫波一聽,心裏激動不已,他知道,這是多少冰川學家的夢想,必須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很快他的要求獲得了批準。孫波草草整理行囊,踏上歸國之路。

孫波對南極並不陌生。他曾經在中國科學院旱寒研究所工作達8年之久,於1996年調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從事冰川學研究。他曾參加了1998年初考察隊的第二次內陸冰蓋考察。就在那次,他被廣袤的冰蓋震撼了——這才是一個冰川學家夢寐以求的聖潔天堂,仿佛到這裏才能夠真正解開自然、人類問題,以及學術、思想問題的謎團。

隨第21次考察隊孫波再一次踏上了心馳神往的冰蓋。此次考察隊的13名隊員中,有7名是共產黨員,考察隊首次在內陸冰蓋考察隊設立黨支部,孫波任黨支部書記。冷漠、狡黠、變化多端的南極卻有意捉弄這個癡心人。一次,他駕駛著雪地摩托車在冰蓋上疾駛,看到前麵冰麵上有一點兒消融的跡象,淺淺的透出了亮光。按照以往的經驗判斷,這沒有什麼了不起,他想一用力就能衝過去。於是加大油門,雪地摩托車猛地向前一衝。南極的冰蓋給了他一個深刻的教訓——他一下子掉入了兩三米深的冰蓋表麵融池。寒冷的冰水瞬間浸透了全身每個毛孔……幸虧幾個考察隊員及時趕到,用繩子把他拉了上來。

在南極的每一個判斷都應該謹慎,你不能用傲慢的、漫不經心的態度輕視它。

另一次,隊員們在考察途中遇到暴風雪,看不清楚前方,隻好停下車來。可是一下車孫波才知道,風暴幾乎能夠將整個人吹起來。事實上,一般人認識的暴風雪和南極的暴風雪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隊員們趕緊退回雪地車裏,風暴狂吹著大雪,很快在雪地車履帶周圍堆起了雪壩,雪壩越隆越高,不僅淹沒了履帶,幾小時後,甚至超過了風擋窗。如果再等下去,整個車隊都可能被雪掩埋。他們隻好突圍,行進幾個小時後,暴風雪才漸漸平息下來。

在孫波親曆登頂的過程裏,不僅經受了氣候的考驗,更重要的是在搜集現場資料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利用車載雷達,在冰穹A900平方公裏範圍內對冰層厚度進行了有效探測,成功獲得了冰厚分布和冰下地形的三維數據。2009年6月4日,國際權威雜誌Nature發表了由孫波領銜團隊的研究成果《甘布爾采夫山脈與南極冰蓋的起源及早期演化》,這是中國南極科考近年來的重要突破和收獲。這一論文揭示了南極冰蓋起源與早期擴張過程和氣候曆史情景的奧秘。對冰雷達探測數據的解析發現,冰穹A區域冰層厚度在1649—3135米之間,冰層下的甘布爾采夫山脈記錄著不同地質年代在相應主要外營力作用下形成的神奇地貌——早期流水作用形成的溪穀河床群構成的樹枝狀地貌,之後經冰川作用疊加出冰鬥狀、刃脊狀等地貌特征;繼而在強烈冰川侵蝕作用下產生巨大U形主幹穀地貌,穀底與穀肩的垂直落差高達432米。研究發現冰下地形所呈現出的高山縱橫交錯的壯觀景象,與包括冰穹C在內的南極冰蓋其他區域較為平緩的冰下地形有著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南極冰下甘布爾采夫山脈曾經存在發育完善的河流水係,距今3400萬年前開始出現冰川,伴隨地球軌道周期變化氣候變冷,冰川覆蓋區域漸次擴張,這裏成為南極冰蓋的一個關鍵起源地;超大規模U形山穀表明,1400—3400萬年間,該山脈經曆了冰川運動強烈侵蝕作用;冰川動力模式計算表明,當時東南極中心區域夏季溫度至少不低於3攝氏度,才能呈現如此強烈的冰川作用的地貌特征。自1400萬年以來,因冰蓋規模快速擴張,山脈被冰層完全覆蓋封存,冰下地貌特征得以保存至今。

冰穹A區域冰蓋下覆蓋著的甘布爾采夫山脈,其規模差不多相當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大約50年前,蘇聯的一支科考隊從蘇聯青年站出發,在穿越冰穹A地區時,用地震的方法發現了這一山脈,因此,甘布爾采夫山脈的命名就是來自於蘇聯的這位地球物理學家的名字。孫波研究團隊論文的發表,在學術界引發強烈反響,它證明了在遙遠的地質年代,在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上,幾乎同時期發生了兩件重要事件:一個是青藏高原的崛起,另一個是相對應方向上的南極巨厚冰層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