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
12月7日15時,內陸考察隊出發了。他們一行13人分乘3輛雪地車,後麵的雪橇上裝載著航空煤油、食品、儀器設備、居住艙、發電艙以及一個臨時觀測站集裝箱等生活與科考設備,包括車載冰雷達係統、自動氣象站、通訊導航設備GPS係統、冰芯鑽機係統……踏上了衝擊冰穹A的艱難行程。
風卷大雪,雪霧彌漫,道路艱難。前麵開路的雪地車是徐霞興駕駛的。徐霞興是隊員們中年齡最大的,他在1979年從黑龍江襄河種馬場返滬後,就一直從事機械設備維修和管理工作。調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擔任機械師後,一直被稱為“最具經驗的機械專家”,是這次內陸冰蓋隊的首席機械師。他多次參加南極考察,尤其是內陸考察的經驗豐富。
由於天氣原因,加上雪地太軟,雪地車行進的速度很慢。在軟雪帶,積雪有十幾厘米厚,踩上去就會沒及腳麵,人走路會非常吃力。隊員們這時才明白為什麼企鵝總是排隊走路。因為列隊而行,前麵的企鵝將鬆軟的雪地壓實,後麵的走起來就會輕鬆多了。
開始還比較順利,道路也相對熟悉。幾次向冰穹A的探索式挺進,已經為此次考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相關的氣象資料。領隊張占海帶領十名隊員,乘直升機到距離中山站110公裏處,慰問了已經疲憊不堪的內陸隊隊員。他們緊緊擁抱,隊員們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直升機飛走了,他們一直看著飛機越出了視線。孤單、疲勞、即將遇到的危險和困難,又重新包圍了他們。
機械師崔鵬惠主動要求駕駛條件最差的170雪地車,車內溫度時常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他的手和腳都被嚴重凍傷。車輛有幾次發生故障,他頂著冰上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與徐霞興一起躺在車下連續工作兩個多小時,隊員們幫不了別的忙,隻能用身體為他們擋住寒風。機械師是內陸考察隊最重要的成員,內陸考察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保證車輛的安全運行,這主要是機械師的責任。崔鵬惠從第15次考察隊開始,參加了冰穹A登頂、昆侖站選址、昆侖站建成等所有重要的內陸考察行動中車隊的機械保障工作,在我國內陸考察工作中功勳卓著。
路途的艱險難以想象。前550公裏,幾乎到處布滿了深不見底的冰裂隙,加之大風吹雪的惡劣天氣、溫度低於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尤其是穿越冰隙區的時候,幾乎每行進一步,都可能是一個人的最後一步。深達千米以上的冰裂縫,一掉下去,就不可能有生還的機會。雪地車小心翼翼地從一個個較小的裂縫上駛過去,遇到大的裂縫,就要繞道行駛。而且,他們還要在沿途開展各種科考工作。
隨著與冰穹A的一點點接近,海拔也不斷升高,高原反應越來越強烈。行進了27天之後,海拔上升到4033米時,機械師蓋軍銜突然血壓降低,臉色蒼白,渾身冷汗淋漓。盡管他想堅持登頂,但是,隨隊的童醫生初步診斷為心髒病前兆,如果執意堅持登頂,會有生命危險,需要立即尋求救助,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地方治療。此時,車隊已經行進到距離冰穹A48公裏處了。內陸隊請示領隊之後,決定讓蓋軍銜返回。他們不得不求助於1000多公裏之外美國人設立的斯科特—阿蒙森站,因為隻有他們具有在冰穹A區域的救援能力。中山站總部立即和美方聯係,美方很快準備前往救援。
路程遙遠,氣候惡劣,空中飛行時間較長,飛機攜帶的燃油不夠。美方提出,需中方提供氣象資料和相同牌號的飛機返程燃油。在核對了燃油的型號之後,美方通知中國內陸隊,飛機已經起飛,將在三個小時後到達。
徐霞興和隊友們將一麵五星紅旗插在冰原上,給即將到來的飛機指示風向,提供地麵降落的標誌。三個多小時之後,美國飛機降落在中國科考隊的臨時營地。美國人看到我們的十幾個隊員,僅僅三台雪地車,驚異地說,想不到你們用這樣簡陋的裝備,能夠來到這個地方!
飛機將蓋軍銜接走了,他將乘飛機先到達斯科特—阿蒙森站,然後轉機飛往羅斯冰架上的美國麥克默多站,最後再轉機飛往新西蘭南島克萊斯特徹奇就醫。
成功登頂
中國科考隊繼續前行,第一次跨越了南緯80度線,再有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達冰穹A了。這將是人類飛躍性的一步。孫波在艙裏注視著冰雷達的屏幕,冰雷達顯示出這裏的冰厚已經達到3000米以上,這一數字顛覆了人們此前的推測,以前科學家們曾對這裏的冰層作出估算,認為隻有1500米左右的厚度。而且,這裏冰層的水平分布情況非常理想,是鑽取冰芯的極佳場所。它將像一部厚厚的地球日記,告訴我們從前發生的事情。作為一個冰川學家,孫波的心情異常激動,隨著一步步接近冰穹A,他已經克製不住自己,熱淚不斷溢出眼眶。
中國南極科考隊實現了人類首次從地麵進入冰穹A,並開展係統科學考察活動的目的。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南極冰蓋之巔。最終登頂的12名考察隊員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當他們曆盡艱辛登上冰穹A之後,發現這裏是一個30公裏寬60公裏長的一個廣闊平台,他們在這一平台上終於登上了整個南極大陸的最高點。
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日子:2005年1月9日。
中國科考隊員們異常激動,他們將13個空油桶立起來,把每一個隊員的名字寫在油桶的背風麵,包括未能完成最後登頂的隊友蓋軍銜的名字,也寫在了冰穹A上。這一天正好是中央電視台記者李亞瑋入黨預備期滿的日子。5名黨員組成臨時支部,在南極的最高點上插了一麵黨旗,李亞瑋在這裏莊嚴宣誓,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