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神本質的尊重
周國平說:“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活著,必要時也值得為之獻身。”這種東西必定是高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我們頭頂照耀。我們相信它並且仰望它,所以稱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樣可以用眼睛看見,而隻是我們心中的一種觀念,所以又稱作信念。
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東西必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靈魂對內心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普遍精神價值的追尋和領悟。信仰有不同的形態,也許冠以宗教之名,也許沒有,宗教又有不同的流派,但是,都不能少了這個核心的東西,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信仰。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切偉大的信仰者,不論宗教上的歸屬如何,他們的靈魂是相通的,往往具有某些最基本的共同信念,因此而能成為全人類的精神導師。
信仰的實質在於對精神價值本身的尊重。精神價值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無須為它找出別的理由來,這個道理對於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這甚至不是一個道理,而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感情,他真正感覺到的人所以為人的尊嚴之所在,人類生存的崇高性質之所在。以對待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為例,是精心保護,還是肆意破壞,根本的原因肯定不在是否愛國,而在是否珍愛凝結在其中的人類精神價值。信仰愈是純粹,愈是尊重精神價值本身,必然就愈能擺脫一切民族的、教別的、宗派的狹隘眼光,呈現出博大的氣象。在此意義上,信仰與文明是一致的。信仰問題上的任何狹隘性,其根源都在於利益的侵入,取代和擾亂了真正的精神追求。人類的信仰生活永遠不可能統一於某一種宗教,而隻能統一於對某些最基本價值的廣泛尊重。
詩人歌德對信仰有過精辟的論述:“所有信仰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對當代人和後代人都是光輝燦爛、意氣風發和碩果累累的,不管這信仰采取什麼形式;另一方麵,所有信仰在其中不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即使暫時得到一點虛假的繁榮,這種繁榮也會飛快地失去。”
無聊的人實際上渴望的是有意義的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更可能來自於對他人的奉獻、對朋友和家人的關愛、對大自然的靠近和為內在道德價值觀而奮鬥。
通過作出這樣的選擇,我們就能夠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個人自由選擇的誌願工作當中,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並且更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天賦和創造性。
通過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還能擁有更多時間尋找人生的意義,享受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和孩子愉快地玩耍,重建我們受破壞的環境。通過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還能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人生剩餘的歲月。
最初的夢想,最好的生活
許多環境組織都在倡導: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穿皮草、減少使用空調等。有反對者認為,是不是讓人類回到石器時代,茹毛飲血才算環保?是不是讓人們禁欲,停止享受才算是善待地球?
不是,環保不是反對現代科技、更不是反對人們享受生活,環保是尋求一種平衡。在你的身體得到享受的時候,你的心靈也能得到滋潤;在你和家人享受的時候,你的鄰居也能感到快樂;在你此刻享受的時候,能保證你的後代也能體會到同樣的美好體驗;在你享受的時候,地球也能夠有能力持續為你提供讓你舒適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