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的起點,一種知足的文化 三、學會生活,回歸人類的最初
西方人也許應該到東方去尋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模式。西方已認識到了伴隨其發展而來的生態危機,東方也許應當從中吸取教訓。在我們的地球家園上,我們對自然的評價有許多相同之處。
——【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三世
尋回精神的力量
傳說神在造人後,發現泥做的人總是軟軟的,一經風雨就會倒下,於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這根脊梁讓人無論遇到多大的風雨,多深的坎坷都可以讓人類屹立不倒。這根脊梁就是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會更看重實際的功利,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他們認為人活著就是要享受,而享受需要金錢的幫助。追逐錢與享受也許真的是很多人畢生的目標,是可以為之放棄很多的目標。那麼,如此專一虔誠的信念算不算一種信仰呢?
走出人生的地下室
20世紀最受矚目的哲學克爾凱郭尓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推源其首倡者,是丹麥的克爾凱郭爾。克爾凱郭爾提出“人生三階段”之說,就是感性、倫理與宗教。所謂感性階段,就是一個人隻求當下眼前的感官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一階段的人以傳奇中的唐璜為代表,感情奔放而浪漫,到處留情而無法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人生很容易陷入三種“絕望”:一,不知有自我而絕望;二,不願有自我而絕望;三,不能有自我而絕望。
譬如一個年輕人沉迷於物欲,每天吃喝玩樂,不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特的人;其次,他發覺自己的獨特性,但同時也知道“做自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於是不願成為自己;最後,他決心成為自己,但未必能夠堅持下去。
這三種絕望接踵而來,讓人陷入“憂鬱”的心境。這時真是到了抉擇的時刻了。
這種抉擇就像一個人走到了懸崖邊,要不要往前“跳躍”呢?跳躍過去一定會踩到堅實的土地嗎?鼓起勇氣吧,一躍過去就到了倫理階段。這第二個階段的特色,是把“現在”與過去、未來聯係起來,使人可以承擔責任,肯定自我的價值。我們一般人的努力目標不正在這裏嗎?
克爾凱郭爾以蘇格拉底為代表,說他符合倫理要求,顯示高尚的道德。但是他也批評蘇格拉底,說這個階段的人往往“自以為義”,由於具備道德而自滿,然後很快又來到必須抉擇的時刻了。
這時同樣需要“跳躍”,這一躍就進入宗教階段。我們先簡單歸納三個詞來說明上述三階段。感性階段的人表現為“外馳”,向外追逐而終究是一場夢;倫理階段的人表現為“內求”,向內尋求人生意義而不得不承認失敗;宗教階段的人呢?是“依他”,找到神明而安頓了身心。
克爾凱郭爾心中想的是基督教——如果沒有信仰,則人生的最後結果毫無意義。反之,若有信仰,則所依之“他”
是個神明,像耶穌一樣可以死而複活,人生又燃起希望。
我們未必接受克爾凱郭爾的結論,但不妨思考他對人生的詮釋。
克爾凱郭爾以“地下室”為喻,說我們如果隻是活在“身與心”的層麵,就無異於活在地下室,除了白天可以透露一點陽光之外,終年都是漆黑一團。他的意思是:
身體的本能需求與心智的競爭較量,是永無止境而讓人難免絕望的。既然如此,何不走出地下室,進到地麵上的房間?人的靈性世界才是適合居住的房間,而每一個人都擁有這樣的房間。從克爾凱郭爾的書中,不難發現一個騷動不安的靈魂,非要在變化無常的人間找到永恒的曙光。他的名言——“絕望是致死之疾”,至今提醒我們:人總是要活在希望裏麵,那麼努力走出幽暗的地下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