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的起點,一種知足的文化 三、學會生活,回歸人類的最初(3 / 3)

《家庭生態學》的作者卡倫·克裏斯坦森說:“樸素的生活不單調也不乏味,因為我們將愛惜東西而不是浪費它們,我們將成為保存者和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簡樸的生活,意味著花更多的時間注意我們的生活,同時花較少的時間注意我們的工作。每一天能更多一些悠閑,少一些焦慮。英國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研究了22種文化的繁榮和衰落,把自己對人類發展的所有認識總結成了一條規律:衡量一種文明的發展,要看它能否將精力和注意力從物質方麵轉到精神、審美、文化和藝術方麵,以及這種轉變能力的高低。

中國旁邊的小國不丹,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

不丹人民追求的是整體的幸福感,而不光是物質上的滿足。不丹人宣稱,幸福就是隻關心你周圍的人或事,所以他們的文化和傳統得到非常好的保留。不丹那種田園牧歌的生活是飽受現代化煎熬的人們心中的伊甸園。

顧城說:“在我的詩中,城市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牧場和草原。”工業化難道真是現代化進程中唯一的選擇嗎?速度和緊迫難道必須取代詩意和悠閑嗎?電視節目真的可以取代我們對深邃的星空的仰望嗎?數字化和網絡真的能夠取代我們對藍天碧水和雁陣鶴群的凝望嗎?依靠電腦合成技術拍攝的華南虎照片真的能夠讓我們傾聽猛虎嘯穀的赫赫神威嗎?

地球上生命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否從物質需求的充分滿足轉向非物質需求的滿足。我們已經製定了明確的世界發展目標,我們現在能否馬上製定一種簡單且滿意的生活方式?我們已經發明了轎車和飛機,還能回到自行車、公共汽車和火車嗎?我們已經開辟了鋪天蓋地的購物街,還能再創造出人性的、商業是手段而非目的的居住區嗎?已經采用了高脂肪、華而不實的飲食,我們還能采用當地生產的清潔飲食嗎?已經發明了一次性塑料、沒完沒了的包裝以及用過即扔的物品,我們還能設計出耐用且考慮到材料的經濟性的用品嗎?

接受和過著充裕的生活而不是過度地消費,將使我們重返人類家園:回歸於古老的家庭、社會、良好的工作和悠閑的生活秩序;回歸於對技藝、創造力和創造的尊崇;回歸於一種悠閑的足以讓我們觀看日出日落和在水邊慢步的日常節奏:回歸於值得在其中度過一生的社會;還有,回歸於孕育著幾代人記憶的場所。也許梭羅在瓦爾登湖邊潦草地書寫在他筆記本上的文字說出了一個真諦:“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其能夠做的順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

我們倡導一種知足的文化,既能讓人類找到內心的幸福,又能讓地球長久地運轉下去。全球人類是一個整體,保護環境不是一個國家的事,它需要全人類行動起來,因為我們生活的是同一個地球。

我們需要一知足的快樂個新的起點,走向完全不同的生活。擁有環保的生活,首先要有環保的觀念。擺脫物質生活的操控,首先需要觀念的改變,隻有認清了真相才能徹底與過去的生活決裂。

而你的行為將對身邊的人造成影響,就像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你的行為將引起連環的波紋。

人活著都是追求幸福的,這個過程中無法忽視精神的力量。心靈的寧靜是人類永遠的家園,我們離開家太久了,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快樂,也對地球造成了損害。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這條路,回到最初的夢想,回到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