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的起點,一種知足的文化 二、環境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1 / 3)

第四章新的起點,一種知足的文化 二、環境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發達國家常常把汙染嚴重的工廠建在欠發達的國家裏,常常從貧窮國家購買木材、能源。看著別的國家風沙肆虐,能源枯竭,好像金錢換來了本國的生態平衡。

可是他們似乎忘了這麼一點,風沙、洪水這些災難一旦奔跑起來是不在意國界的。

我們都在同一個地球上,環境問題,從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生產力”的新闡釋

暢銷書《感恩的心》的作者《感恩的心》(白金珍藏版)唐曉龍先生曾對“生產力”作了一個新的定義:“生產力不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人類與天下蒼生共舞、與自然和諧相處、駕馭和控製自己欲望的能力。”的確,欲望是無窮的,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如果不懂得控製自己的欲望,那麼隻能加速自己的滅亡。

為什麼更大不等於更好

假設你收到了遠方朋友的一年一度的節日信,說這是他們過得最好的一年,因為他們比以前花的錢更多。

一開始,雨季到了,房頂漏水,他們在東岸小山上的院子滑坡了。在徹底改造屋頂之前,必須先拆掉大麵積的瓦片。此外,還需要找工程師防止院子繼續滑坡。不久之後,你朋友的妻子在車禍中弄斷了腿。必須住院、動手術、物理治療、修車、雇人整理房子,這些都得用掉他們大量積蓄。後來他們又被強盜搶了,換了一台電腦、兩台電視、一部錄像機和一台攝像儀。他們還購買了住宅安全係統,保護新東西的安全。

——重新定義發展組織《為什麼更大不等於更好:真實進步指標》

這些人比以前花了更多的錢,並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上升作了很多貢獻,可是他們幸福嗎?在這如同災難連連的一年裏,幸福恐怕無從談起。那麼,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又有什麼意義呢?

然而國民生產總值是一種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準繩,早已成為傳統經濟學家的必備概念。但是國民生產總值越走越高,所有東西都冷漠下來了。政客們說,高漲的國民生產總值說明他們的經濟政策發揮了作用;經濟的全麵擴張讓投資者感到安心,他們的股票也漲了。

可連國民生產總值的總設計師西蒙·庫茲列茨也認為:一個國家的幸福,根本不能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

城市為了拓寬街道砍掉能遮蔭的樹木、家庭被迫購買空調,國民生產總值就會提高。父母雇人在白天照顧孩子、夫妻雙方出錢離婚、建起新監獄、醫生大開抗抑鬱藥物,國民生產總值也會提高。

按照“重新定義發展”組織的邁克爾·格羅伯特的解釋,汙染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的大戶。國民生產總值至少會把汙染統計四次——製造汙染、清除汙染、醫療保健成本,還有解決訴訟的法律費用。

因此,“重新定義發展”組織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

真實進步指標(CPI),這個指標是把家務勞動、養育孩子、誌願工作等“無形”資產加在一起,減去國民經濟中的“壞點”以後得出的。

真實進步指標減去的支出包括:犯罪成本、家庭破裂成本、休閑時間的損失、失業成本、耐用消費品的成本、上下班通勤的成本、消除家庭汙染的成本、汽車事故的成本、水源汙染的成本、空氣汙染的成本、噪音汙染的成本、濕地的喪失、農田的喪失、不可再生資源的耗費、長期環境損害的成本、臭氧空洞的成本、多年生雨林的喪失。

國家和我們的個人生活一樣,需要重新衡量了。

天人合一

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提出了人類應該“像山那樣思考”。亦即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生態世界整體麵前,人類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摒棄盲目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世界裏的萬事萬物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