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環保著作一樣,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讓大家對自己的享受感到愧疚,而是建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不需要這麼多的東西,卻能令我們比現在更幸福。
保持充足的睡眠,也許我們就不用再服用什麼保健品來提高自己的精力;吃沒有那麼多毒素的食物,也許就不用吃藥來排除體內的毒素;多一些時間陪陪父母,也許就不用帶著他們去醫院看老年抑鬱症;多花一些心思與家人相處,也許就少一些困擾去跟心理醫生抱怨;多運動多做善事,也許就不用酒精、夜店來刺激你麻木的神經。
類似這樣的改變,不是為了剝奪享樂,而是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減少賬單、壓力、浪費的同時,提高生活的品質。許多東西是不需要那麼多金錢介入的。
在消費一樣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會去想一件商品是怎麼來的,伴隨它的生產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我們隻是消費它,然後把剩下的部分扔掉。
2012,轉變的契機
一個人不掌握生命,就是讓他的存在變成偶然。
——【美】心理治療師歐文·雅洛姆
有人說2012的末日預言風行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它讓不少人開始思考了。如果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我們現在是在做那些最重要的事嗎?我們是否因為忙著賺錢,有些總想做但是一直沒去做的事?怎樣才能做更多自己覺得最驕傲的事情呢?
這些正是敦促我們反省人生、重新控製生活的問題。
《流行性物欲症》一書中提供了一個“創造個人曆史”的步驟:
重新安排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找出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用一個筆記本記下你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件,包括個人關係、出生和死亡、成就、冒險、啟蒙和失望等。
回憶成年後居住的第一處房子,第一次墜入愛河的情形。
注意物質財產的相對重要性,它們是否滿足了你生活中關係、情感和活動的需要呢?
然後簡要寫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原則——比如公平、信任、無條件的愛、關愛自然、經濟安全感、勇敢、維持健康等。這些是你做出人生決定的基礎,因為他們是你最高最好的價值觀。把這些原則應用到你的人際關係、事業和對未來的計劃中去,問你自己:對財富和物質的不斷追求,是否得不償失。
當你開始進行年終檢查的時候,拿出你的筆記本逐項對照比較。在過去的一年裏,發生過什麼“重大驚喜”嗎?在未來的一年裏,有哪些事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呢?
在過去的一年裏,哪些人是你最敬佩的呢?你是否遵循了個人倫理規範,是否有什麼可以寬恕的小例外呢?
根據你的年度支出對照個人曆史和價值觀,你可以判斷出自己所過的生活是否如意。你的消費支出與真正重要的事情相互協調嗎?你在房屋、娛樂或電器設備上的開支多嗎?你的支出情況是否迫使你加班工作,反過來減少了你的家庭時間?你對自己所做的慈善捐助感到快樂嗎?你花的錢令你有所收獲嗎?
所有的這些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精神世界的環保
現在麵臨的許多生態危機的確隻能通過科學來解決,我們不能忽視技術的力量。但是生態的恢複首先取決於精神世界的生態恢複。思想生態的世界性失衡,才是真正的災難。中國今日的生態危機其實是道法自然的古老文明與全麵反自然地重新設計改造世界之間的矛盾所致。
如果人文生態不恢複平衡,其他都是治標不治本。
於堅在《眾神之河》中寫到的巍山就是理想的故鄉模樣——不僅安身,還要立命,就是將生命負責到底。
兒童可以在街道上度過無拘無束的童年,青年人沒有“奮鬥創業”的焦慮,對經驗、曆史的尊重使人們隻需要對生活技藝繼承以及精致化。這是一個為過日子,為人們生下來、生長、繁殖、養生、齊物……最後終老故鄉、無疾而終而建造的城市。它不是為了“更……”的世界運動而建造的,它不是未來的一個過渡、一個驛站、一個旅館、一個出發點、一個奧林匹克運動上賽跑用的助跑器,它是世界的終點,人生的窩。它被作為與世無爭的故鄉、地久天長的老家來建造。這城市不僅適合生殖繁衍、養老送終,更重要的是在漫長的人生中使居民能夠順天承命、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