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控製欲望,破除末日威脅的最好方式 三、誰推動了多米諾骨牌
消費一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麵具,我們購物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進而促進就業,從而有助於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然而,消費真的是這樣一件“我來花錢,大家受益”的好事嗎?
消費能減少社會中的貧富差距嗎?能改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配置嗎?消費對促進世界和平是什麼作用呢?
事實是冷酷的,消費不僅不能帶來社會公平,反而使貧窮人民麵臨更加窘迫的境況;消費加速了地區間、國家間的資源爭奪,增加了不安全隱患;消費使發達國家將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轉嫁到發展中國家,使那裏的人民遭受經濟剝削和環境剝削的雙重壓迫;消費使全世界都麵臨著“垃圾圍城”的威脅,讓汙染慢慢入侵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消費就是那個推動多米諾骨牌的手指。
財富增長究竟能不能帶來社會公平
社會貧富差距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低收入人群最先遭殃,導致韓國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擴大。2009年第一季度,韓國兩人以上家庭中,收入處於下遊20%的低收入家庭月均收入為85.6萬韓元,比前一年減少5.1%,相反,處於上遊20%的家庭月均收入達到742.5萬韓元,增加1.1%。
這是自2000年統計韓國全國家庭收入以來出現的最大的貧富差距。
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預測,如果2009年的增長率按照政府的預測降至負2%,收入低於最低限度的“有工作但貧困的階層”將增加98萬人。就是說,2007年僅為282萬人的貧困工薪階層2009年年末將增至380萬人。
換句話講,貧富差距和收入兩極化將比現在更加嚴峻。
2009年以來,韓國政府製定了十多項低收入人群、失業者及個體戶支持對策。但僅靠政府的財政,根本無法消除社會福利的邊緣地區。韓國經濟水平能夠承擔的福利水平非常有限。如果貧困人群增加、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和政治矛盾將升級,老百姓也會越來越不滿,當這種不滿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全麵爆發。李明博政府的“富翁政權”形象也會使情況進一步惡化。
(佚名《貧富差距威脅韓國社會穩定》,摘自《海外星雲》)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全球現行的市場經濟製度是一種比較公平合理的製度。它的運行機製能夠較為合理地配置各種資源,使生產者與消費者實現利益與效用最大化。但是市場經濟的分配製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使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的趨勢,從而造成全社會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由於收入水平差距導致的社會貧富差距始終是在不斷擴大。
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富人和窮人卻都處於同一個極具誘惑與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之中。
廣告中不斷推出的高檔商品、奢侈的生活方式,不隻使富人的消費不斷升級,對中低收入者也有極大的誘惑和刺激作用。這種與收入水平不符的欲望,可能是奮鬥的動力,也有可能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電視節目和廣告一邊向窮人灌輸中產階級的消費標準,一邊狠狠地奚落他們。因為他們不可能達到這個標準,除非去搶銀行或者中了頭彩。窮人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迫。
有人采訪過一個輔導年輕黑幫成員的社會工作者,問他“你認為導致這一切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位社會工作者想也不想地回答:“貪欲和物質至上主義。
這些孩子覺得,如果他們無法擁有商場裏銷售的最熱門的商品,他們的生活就毫無意義。”
國家間的資源爭奪
現代消費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以大規模地消耗能源、礦產、生物等自然資源為支撐的。即使是美國這樣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它消費需要的滿足也不是完全依靠本國的自然資源,而是依托全球範圍的資源供給。
發展中國家在謀求收支相抵的過程中,不得不頻繁地售賣生態精華。製造工業可以隨心所欲地操縱一個國家反對另一個國家,把他的生產線分散到許多國家去尋找更低廉勞動力、更便宜的資源和更寬鬆的法規。
巴西就是一個全球生產線末端的例子。因為背負著過重的國際債務,政府補助並促進出口產業。結果是巴西成為一個主要的鋁、銅、鋼鐵、機械、牛肉、雞肉、大豆和鞋的出口國。全球的消費者們得到了更便宜的產品,但是巴西人民卻要麵對汙染、土地退化與森林破壞。
這種少數發達國家以全球資源為基礎的消費,是以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基礎的。所以,少數發達國家居民的大規模甚至近乎浪費式的消費,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下次再看到西方國家的“蛋糕大戰”、“巧克力大戰”等狂歡活動,也許我們不再羨慕和讚歎西方國家的物產豐富,而是會想到這背後資源分配不公。
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最富有的1/5人口消費世界全部肉類和魚類產品的87%,而全世界最貧窮的1/5人口僅消費了其中的5%。人口約占世界1/5的發達國家消費了肉類總量的46%,電力總量的65%,紙張總量的84%,金屬和化學品總量的85%。
巨大的貧富差距加劇了人類在各個層次上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富人大規模的物質消費一方麵大量快速地消耗著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麵又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廢棄物。
過度的生產與消費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在造成新的貧窮。而貧窮無論對人類社會還是對自然都是極大的隱患。貧窮的人們燒毀森林來耕種,在脆弱的草原上放牧,他們隻能用危害未來的方式拯救現在。就窮人和富人而言,美國學者杜寧在《多少算夠》中用大量事實說明,世界上最富有的1/5的人追求的是購買更多的東西,“多多益善”,圖的是享樂;而最貧窮的1/5的人卻為覓不到食物過到明天而擔憂,愁的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