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控製欲望,破除末日威脅的最好方式 二、幸福泡影,當World變成Morld(1 / 3)

第三章控製欲望,破除末日威脅的最好方式 二、幸福泡影,當World變成Morld

2009年9月的《新周刊》刊登了一篇名為《從World到Morld》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文章說:僅僅在30年前,你仍對這一切深信不疑:物價不會隨便上升;塞車永不會在你的城市發生;單位可以終老;熟人存款絕對和你差不多;蜂皇漿足以補身;一輛自行車就夠了;有工作就自然有老婆和房子;你熱愛的作家絕不會寫低俗作品;沒上大學不代表沒有競爭力;每月給父母錢是一種義務;讓中國超過美國比個人幸福更重要……你的幸福感建立在社會貢獻度上,你是時代建設的一顆釘子,你沒有想過攀比。

僅僅在30年後,世界就顛倒了個個兒:忽上忽下的豬肉價格代表了跌宕的CPI,17元一公斤;你因不敢相信國產奶粉而選擇美國奶粉,要210元一罐;剛逃離堵車現場又要麵對高速收費,需120元一程;修電器的人不再是鄰居而是物管公司,交200元一月;你一邊失眠一邊辦健身中心年卡,付3500元一年;你一邊對同事態度冷漠一邊參加搭訕培訓班,給800元一課;你想在博客空間加個好看的音樂播放器,必須支付5.2個Q幣……你的幸福感建立在每月的收支賬單上,你隻為自己而活,你的人生發動機是你沒完沒了的欲望。

消費社會精心設計各種誘餌來鼓動人們的欲望,它把人們從自然的循環中,一天的時間中隔離出來。它排斥那些沒有消費能力的人,它鼓勵一種不關心貧窮者的態度,它把人從情感關係中拽出,投入商品的世界。

消費的本質,買的不是商品是地位

“在倫敦最繁華的街道,商店一家緊挨一家,在無神的櫥窗眼睛背後,陳列著世界上的各種財富:印度的披肩、美國的左輪手槍、中國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羅斯的皮衣和熱帶地區的香料。但是在所有這些來自如此眾多國家的商品正麵,都掛著冷冰冰的白色標簽,上麵刻有阿拉伯數字,數字後麵是簡練的字母L,s,d,(英鎊、先令、便士)。這就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象。”

——【德】馬克思《為政治經濟批評作貢獻》

驅使人們欲望高漲的,也許不僅僅是貪婪,而是害怕,害怕在別人眼裏顯得不夠成功。社會學家朱麗葉·斯瑟對人們的消費態度進行了大範圍研究,她發現大多數人覺得自己需要什麼東西時,會以同事或電視人物作為參照物。然而公司同事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日益增大,人們常常要跟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同事接觸。他們開的車、穿的衣服和未來的旅行計劃都反映出其收入較高的事實,因此潛移默化地為該公司所有人設定了生活標準。

“每年至少要消費8299萬元”——這是“富豪榜專業戶”胡潤為“中國新貴族”劃定的最新消費標準。胡潤曾經拋出一份“2008中國新貴族消費門檻”,據他稱,符合這一標準的中國新貴富豪共有5萬人。

如果一年消費8299萬元,我相信很多人,哪怕是富人也不太知道怎麼花完。但是,當你看到胡潤對“中國新貴族”的消費標準描述後,你也許會覺得一年8299萬元根本就不夠花。在“中國新貴族”的生活方式裏,胡潤為我們描述了他們有幾套別墅、戴幾塊名表、開幾款名車、穿什麼衣服、到哪裏購物、去哪裏旅遊都一一細細列出。在這樣的心理暗示和消費指導下,會有多少中國富人為了成為“中國新貴族”而努力“消費”一把?

消費社會的生活方式的特征是,人們購買商品不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滿足被刺激起來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消費的是商品的符號象征價值。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能力、信譽、是否成功,不是用你的內在素質來體現,而是隻能通過消費才能體現。這正在成為普遍接受的“潛規則”。

富人的苦惱

過去農村的姑娘想象慈禧太後的生活,是“天天都搽桂花油,每天早上豆漿加油條”。的確,讓連飯都吃不飽的窮人去想像富人的生活,確實是一件考驗想像力的事。

那個時代的人不會想到,某一天這個煩惱居然會轉移到富人頭上,他們必須挖空心思才能把生活和普通人區分開來。

30年前的收入差距,是吃飽和挨餓、穿暖和受凍的差距。今天,挨餓受凍的人已經非常罕見了。即使是乞丐,也比30年前的農民吃得好、穿得暖。富人所享用的絕大多數東西,普通人也一樣在享用。電視、洗衣機、電話等,以前都是富人才能享用的,而今天普通人也可以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