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控製欲望,破除末日威脅的最好方式 二、幸福泡影,當World變成Morld(3 / 3)

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阿蓋爾在著作《幸福心理學》中斷定:“真正使幸福不同的生活條件是那些被三個源泉覆蓋了的東西——社會關係、工作和閑暇。並且在這些領域中,一種滿足的實現並不絕對或相對地依賴富有。事實上,一些跡象表明:社會關係,特別是在家庭和團體中的社會關係,在消費社會中被忽略了。”

降低消費不會使我們喪失真正重要的物品和服務。

相反,最有意義和最令人興奮的生活活動常常也是環境美德的典範。

奢侈的閑暇

穿上為工作買的正裝,開上一輛仍在還款中的汽車,以便得到一份工作,好供得起衣服、車子和房子。至於你的房子也成天空著,因為你為了住得起它,必須在外頭奔波勞累——這就是我們的常態。

——【美】專欄作家艾倫·古德曼

梭羅在《瓦爾登湖》一書中寫道:生活中大多數的奢華品和很多所謂的舒適品,並不是什麼不可缺少的東西,相反,他們阻礙了人類步入崇高。他說:如果我像大多數人那樣,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賣給社會,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沒什麼值得過的了。

讓我們想想自己度過生命的方式。世界是一個生意場,無窮無盡的匆匆忙忙,永遠沒個安寧日子。見到有空的人簡直是無上的榮耀,除了工作、工作、工作,再無其他。我連買一個空白本子書寫思想也難以做到,它們一般都受著錢的統治。我認為,沒什麼比得上這種無休止的生意——甚至連罪惡也比不上它——更反對生活本身的詩意和哲學。

如果一個人因為喜歡樹林,每天都在樹林裏度過半天時光,那他很可能被人看做是流浪漢;可要是他全天做個投機者,鋸光樹林,讓大地光禿禿,人們卻把他看成是勤勉進取的好公民。

一提到閑暇,有人認為就是吃喝玩樂,有人把閑暇與“閑生是非”、“玩物喪誌”相提並論,有人把閑暇與工作對立起來。亞裏士多德說:“閑暇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知識最先出現於人們有閑暇的地方。數學之所以先興於埃及,就因為那裏的僧侶階級特許有閑暇。

閑暇出智慧,有閑暇才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空:獨立地思考,自由地發展,自信而能動地工作。沒有閑暇,就沒有自由發展,就沒有對世界深刻、獨到的感悟、體認、理解和把握。思想的自由需要廣闊的心理空間,而負擔過重隻能使人的內心世界變得狹窄。

消費與幸福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如果從某一個階段來看,我們可以假設人們的欲望是既定的,此時幸福僅取決於效用,而效用則是指人從消費某種物品(或勞務)中所獲得的滿足程度。按照經濟學的邏輯,消費的各種商品越多,雖然新增加的商品消費的邊際效用是下降的,但所得到的總的效用水平卻是增加的。為此,人們就會拚命工作,努力掙錢,然後盡情消費以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從而使幸福最大化。

今天,我們比起自己的父輩,物質消費增加了許多倍,但是我們仍然不滿足。為了能夠更多地消費,人們工作越來越忙,壓力越來越大,身心疲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幾乎隻剩下電話與短信等短暫的聯係方式。

人們擁有財富的多少與幸福感是兩回事,並不像大多數人所期望的那樣:收入越高,個人消費滿足的程度越高,生活就會更加輕鬆與幸福。

此外,物質消費的不斷增加導致生存環境質量的下降,使人們的身心健康始終處在受威脅的狀態之中;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拉大,也讓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人們正常的生活失去了安全感。上述原因同樣會使擴大消費產生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大打折扣。

由此看來,人生的目的並不應該是追求越來越多的收入,消費越來越多的商品,過越來越奢侈的生活。相反,更多的閑暇、更健康的身心和更安全與更穩定的生存狀態,或許應該是更多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