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控製欲望,破除末日威脅的最好方式 一、動搖消費社會的理念根基(1 / 2)

第三章控製欲望,破除末日威脅的最好方式 一、動搖消費社會的理念根基

支撐著消費社會的是這樣一套理論:如果沒有人購買,就沒有人銷售,沒有人銷售,就沒有人工作。這是因為,消費支出在消費經濟中組成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部分。

西方國家大都認同這樣一套理論,因此盡快吃光用盡換掉甚至扔掉的消費奢靡之風,即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國民的廣泛認同,並被合法化、道德化與製度化。最終,消費主義取代了美國人原有的那種以勤奮和儉樸為核心的清教徒文化,成了美國的主流文化。此後,消費主義文化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蔓延。

鼓勵消費的人認為,消費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如果抑製消費欲望,將造成大量的失業與經濟的衰退。

但是,如果不抑製消費而繼續掠奪和毒害地球的後果是更加嚴重的。

不消費就衰退?

凱恩斯在解釋造成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原因時指出,供給過剩是由於人們消費不足引起的。因為在凱恩斯看來,如果人們沒有將收入全部用於消費,也就不存在這一部分收入。隻有讓人們花錢消費,甚至是讓富人大肆揮霍他們的財富,例如,生前建造豪華住宅,死後大修墳墓,盡管在道德上屬於“劣行”,但是,這些揮霍掉的財富可以經過所謂的“乘數效應”創造就業,提高窮人收入,刺激全社會的消費,扭轉經濟衰退的趨勢,從而使經濟走向繁榮。

如果這樣還是不能使經濟蕭條有所轉變,政府還可以借錢來投資或消費(哪怕是浪費)以促進經濟轉向繁榮。凱恩斯的經濟理論為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他的“新政”即鼓勵消費、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為了使資本不斷地增值,使資本主義經濟製度能夠正常地運行,擴大消費成為了當時美國經濟振興的核心問題。必須設法改變人們崇尚節儉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更多地花錢、購物、消費。

於是美國政府、經濟部門與大眾傳媒一道共同參與了一場空前的推動消費的聯合行動。一時間,消費成了愛國的行為,“不消費就衰退”的政府宣傳深入人心,有著巨大切身利益的各大企業自然更是竭盡全力地通過各種媒體大做廣告,懇請消費者購買、消費。

在政府的引導、經濟學家的宣傳以及企業廣告的強烈誘惑下,美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念逐漸地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將消費看成是一種美德。而這種道德觀念上的變化並不意味著美國人的自甘墮落。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將“消費民主化”作為國家經濟政策的目標時,當消費被政府推崇為“愛國主義的義務與責任”時,人民沒有理由不為能親身將其付諸實踐而感到自豪。尤其是當這種實踐確實還能夠滿足人們除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其他欲望的時候。與此同時,一些有效的鼓勵消費的金融措施如信用卡製度與稍後的消費信貸製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高消費的興起甚至是超前消費。

可是,這套理論合理嗎?

如果因為擔心商業衰退就刺激消費的話,那麼是不是可以因為擔心武器工業衰退就發動戰爭呢?

比衰退更糟糕的

如果沒有人購買,就沒有人銷售,沒有人銷售,就沒有人工作。那麼,假如把我們的駕駛裏程減少一半,將會有半數的汽車站服務人員、轎車理修工、汽車工人、輪胎廠的工人和汽車保險代理商失業。

這樣看來停止消費的確會引起經濟的衰退。但是如果繼續掠奪和毒害地球不僅同樣的不幸,後果甚至更嚴重。

如果過度捕撈或水汙染殺死了大批水產品,漁民將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如果頻繁發生的旱災毀壞了莊稼,殺死了牲畜,農民將拋棄他們的土地;如果空氣汙染、酸雨和氣候帶移動破壞了森林,伐木工將沒有樹木可以采伐;如果人們必須把他們的大部分收入花費在珍稀的物品的供應上,轎車製造者和住宅建造者將找不到買主。

如果我們試圖無限期地保持消費經濟,生態的力量將殘酷地粉碎它。如果我們想自己漸漸地消除它,那麼我們將有一個以持久經濟代替它的機會。我們能找到嗎?

號稱“網絡最牛乞丐”的“鬱悶昊”發起了一個“你出一元錢,我來拉動十萬元內需”的“網絡乞討”行動,到“網絡乞討”行動結束時,“鬱悶昊”共收到全國各地網友打來的“內需金”18198.02元,支持他“拉動內需,刺激國人消費信心”的奇思妙想。

這就是商業社會的邏輯,它造就一個金錢為尊的環境。金錢成為成功學標準背後,是這個社會的集體無力感與失敗感——在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習慣懷疑多於信任;在資源緊缺的城市,我們習慣生存先於夢想;在商業時代,我們習慣以利益得失作為行事標準;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盲目相信西方的進步,卻忽略了高速發展帶來的文化斷裂;在多元的文化世代,我們反而找不到共有的追求與夢想,金錢成了唯一的大範圍目標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