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艾爾波恩航空公司讓其整個智囊團來為您的“臀部”
服務,因為一切盡在此處。它是我們的首要研究領域……我們的職責就是要讓您坐好。我們從人體解剖學、社會學、甚至哲學角度進行了研究。我們所有的座椅都是出自對您身體的細致觀察……扶手椅外殼之所以用聚脂塑成,那是為了更好地配合您優雅的曲線……
——【法】讓·波德裏亞《消費社會》
有人這樣為消費社會辯解:不管怎樣,消費社會關注的是人的舒適與滿意,從這個角度上看,消費社會就是一種進步。
這個說法似乎有點道理。
從空姐甜美的微笑到自動售貨機的道謝聲,我們每個人都被一種美妙的熱心服務包圍著,被奉獻和善意的組合包圍著。即使小到一塊香皂,那也是一群專家為使您皮膚光滑而進行了幾個月的研究思索後的成果。如同上文提到的航空公司的座椅,這個座椅再不隻是座椅了,而完全是為消費者的利益著想的一種社會性供給。
今天沒有任何東西是單純地被消費的,即被購買、被擁有、而後就這樣被耗盡。物品不是這樣為某事而用,首先並特別要指出的是它們是為您服務的。如果沒有個性化的“您”這一直接賓語,沒有這套完整的個性供給的意識形態,那麼消費隻會是消費而已。正是這種額外贈品、這種個性效忠的熱情為它賦予了完整的意義,而不是單純的滿足。當代消費者們沐浴在關切的陽光中。
然而,這個陽光不是照在所有人身上的,前提是你得是消費者——你要有消費能力才能享受這一切的親切與關懷。又回到了起點,有錢才有消費能力。
有一則新聞很引人關注:上海一名80後的年輕女孩,難抵高檔包、化妝品、各色時裝的誘惑,一口氣辦了六七張信用卡,每張卡的透支額度都超過1萬元。瀟灑透支完所有信用卡額度後,她的微薄工資根本無法償還欠款。於是,她選擇“以卡養卡”的方式,居然拿了近百張信用卡循環套現,不到三年的時間,欠款高達100萬元。最後沒辦法,她的父母拿出全部積蓄,變賣家中房產,這才償清債務。
原來上文中的購物的幸福感覺是要靠錢來支持的。
當你滿載而歸地走出購物中心,才發現時間已經過了這麼久;當你回到家中被一堆商品圍繞的時候,才發現你還是原來的自己;當你收到信用卡賬單的時候,才發現不知不覺竟花了這麼多錢;瞬間的幸福眩暈過去後,生活中的壓力與苦惱又回到了你的身邊。
標準化的產品,標準化的人
我求你們想一想,這些中看不中用的廢物占據了那麼多的人,從工程師——他們被迫設計製造廢物的機器;到無助的小職員——他們年複一年地整天呆在可怕的小屋子裏,坐在椅子上,辦理交換廢物的批發買賣;到販賣廢物的店員——他們不敢去認領自己的靈魂。還有閑散的公眾,他們不想要廢物,他們受廢物所苦,他們對廢物厭倦至極,可卻非買不可。
——【美】藝術家威廉·莫裏斯
現代社會的大規模生產,有可能實現一種普遍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
當初,大批的人從工匠和小農場主等職業中被驅趕出來,趕進工廠。而工廠裏的勞動分工又把人的活動減少到很少的幾種重複動作。這樣的工作既缺乏多樣性也無法控製。
等人們的產量提高、有效需求足夠龐大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分享自己勞動所創造的物質成果。但要提供足夠的商品,他們就必須接受大規模生產方式,因此也就必須將產品標準化。隻有將抹殺個性的工作和同樣抹殺個性的消費結合起來,才能收獲大規模生產帶來的利益。
無法在工作中和工作後再現自己的個性,將使人們付出高昂的代價。最終,人們生產出的標準化產品,將由標準化的人來消費。
抹殺個性是物質進步的必然結果,它進一步剝奪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與生俱來的興趣。於是我們感到不滿、煩悶、無聊。而這一點又正好被廣告利用,廣告告訴我們,他們的產品可以解決我們的困擾。於是一部分人被廣告吸引了注意力,再次回到物質的懷抱裏,結果隻能是越陷越深,離真正有意義的活動越來越遠。
寫出了開頭那段話的英國藝術家威廉·莫裏斯認為,真正的人不應當是標準化的人,而是自由的人。自由的人過著簡單的生活,享受簡單的愉悅;自由的人擁有健康的身體、活躍的思想,適合身體健康和活躍思想的職業以及適於居住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