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在劇情上乍看顯得有些幼稚,但看完又覺得很溫馨。劉德華在片中演繹的億萬富翁,離過三次婚依然追求真愛,最後愛上了舒淇扮演的跳舞女郎兼賭場荷官。然而,兩人的浪漫感覺卻在劉德華交代自己的身份後被打破,舒淇因為無法接受劉德華關於簽訂婚前協議書的提議而離開。無計可施之下,劉德華決定到電視求愛節目中向全世界公布愛的心聲……片中有很多兩人相戀和相處的細節,就像少男少女的戀愛一樣單純美好,令人看後不禁會心微笑。
也許,有的人會笑:都什麼年代了?愛情能當飯吃嗎?沒有金錢保障,愛情能長久嗎?
不可否認,現在整個的環境已經不同了。也許十年前我們煩惱的還是感情本身,十年後幾乎所有的婚戀問題都是錢的問題:孔雀女、鳳凰男、婚前協議、房子寫誰的名字……問題是:如果一切都變了,那麼,還有什麼是不變的?當你在說“愛”,你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我們不得不產生這樣的困惑。在一個事事都靠“錢”來衡量的世界,感情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愛情需要錢來證明,愛情需要錢來做敲門磚,可是,這樣的感情能讓人相信嗎?
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至少,這種思想更真實,更接近於人性。我們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要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就像劉德華問他的司機三個問題“喜不喜歡?”“喜不喜歡?”“喜不喜歡?”。同時,不要在意他是否是一個“錢多得難受的人”。金錢隻會使婚姻更加牢固,而不是打折扣。所謂“男人有錢就學壞”,不過是傳統觀念的灌輸,抑或是一種嫉妒心理吧!相反,我倒是覺得“貧賤夫妻百事哀”卻不無道理。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終究不能總生活在理想的國度裏,不要以為億萬富翁就沒有自己的愛情。隻要你記住電影結尾時的那句話:“我真的沒準備好進入你的世界,但我已經準備好讓你進入我的世界。”
我不相信金錢是愛情的克星,但如果一旦燃起沒有節製的欲望,愛情就會與你擦肩而過。隻要我們努力了,幸福水晶球的碎片怎麼都會撿到一點,那就是幸福,或許這就是你命中應該得到的全部。當情感遭遇金錢,我們應該清醒地去判斷並做出有益於幸福的決定。
伴侶如商品
當你走進商場,你會發現可供人們選擇的產品實在是太多了,不管是買車還是買餅幹,都有許多的選擇。
於是人們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要是你買了什麼東西,又覺得沒選到最好的,那你就錯過了什麼。這種感覺自然而然地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你會想:外麵肯定還有更好的人。
這個追求物質的消費社會,每天都在提供更新、更快、更好、更精致、更吸引人的東西。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廣告鼓勵你淘汰那些過時的東西,快點擁有更完美的東西。這種觀念感染了我們,我們開始用看待商品的眼光看到別人。
如果伴侶無法給我們想要的感受,我們就傾向於放棄這段感情,選擇新的。真的擁有了新的感情,才發現拆開包裝後的並不如自己期待的那樣,於是再丟、再選。
我們這種習慣性的不滿足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所有東西都是用完就扔、按計劃報廢的,因此,人們把對待商品的態度轉移到人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承諾、忠誠、一生一世,這些東西都和產品的外包裝一起扔掉了。
錢成為唯一的標準太過強調物欲的社會有一個表現,就是社會價值取向的過度單一。
原來人們可以有很多種比較方式,比如說我不跟你比錢,我去學畫畫,畫畫比你好;我買不起LV包,我唱歌比你好,我琴拉得好。但現在全社會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隻有一個標準,就是財富。教授們比講課費多少,畫家們比賣一幅畫收人多少,手藝人們比製作一個瓶子賣多少錢。如今所有的價值都要折現。
沒有約束力的人們也就失去了道德感,可以不惜任何代價去掙一點錢。
一項有關食物安全的調查顯示,價錢越貴的海鮮河鮮越不能吃。比如,在正常情況下,一隻2斤重甲魚的生長期,應該是2年左右,而現在隻需短短的兩三個月,其原因就是人們在養殖過程中貪圖暴利,用藥物加速甲魚生長。有報道稱,曾經有記者遇到農民放水清塘,發現塘底還有厚厚一層沒有化開的避孕藥。
當錢成為唯一的目的的時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豆腐渣”工程,那麼多假冒偽劣商品。環境不重要、道德不重要、周圍人的健康不重要,隻有賺到錢才是唯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