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裏不加糖,大眾健康的暗中推手(1 / 1)

r \/>

�在世界很多國家,紅茶是甜的,綠茶是甜的,奶茶是甜的,咖啡也是甜的,甚至連“苦口良藥”的涼茶也加了糖,就更別提其餘各種飲料了。仿佛離了糖,飲料就沒辦法賣出去,以至於不少人抱怨“甜到哀傷”。

仔細想想,其實每個人在自己家泡綠茶喝的時候,會在茶裏加上砂糖再喝嗎?不會。即使有人這麼做,也必然是少數。可是,一到了便利店,就隻能選擇加了糖的飲料。根據飲料的營業額來看,消費者似乎也並不抵觸。

口味偏好確實影響了人們的消費決策。嚴格控製糖分攝取,幾乎已是普通日本民眾的健康守則之一。

日本的飲料市場,則頗為不同。三得利、伊藤園、BOSS和各個便利店、超市推出的飲料裏,無糖茶才是絕對的主流。2016年,日本的茶飲料市場已經實現了連續5年的增長,全國清涼飲料工業會將這一增長歸功於無糖茶銷售額提升帶來的影響。可見,無糖不是營業額殺手,反倒是推手。

在日本各個飲料公司當中,無糖茶飲料,尤其是綠茶一直是他們的戰略商品。伊藤園有“OIOCHA”,麒麟有“生茶”,朝日也有“日本茶”“十六茶”等等。戰略先鋒產品是無糖綠茶,首先體現的是考慮國民健康的社會責任感。

都說顧客是上帝,而顧客所做的選擇,實際是在食品公司的選擇基礎之上做出的。因此,食品飲料公司的產品是以什麼為宗旨,決定了顧客會購買什麼產品。日本飲料公司的無糖飲料,其實是良心的體現。人吃到糖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被激活,隻有繼續吃到甜味才能滿足欲望。所以,在飲料裏加糖,就能吸引消費者繼續購買。這樣的做法對公司來說,營業額提高得相當輕鬆,但是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然而,日本公司卻偏偏要拚實力,抵禦巨額利益的誘惑,選擇對國民健康更有益的做法。

相對於在飲料裏加糖,誘使消費者繼續購買,日本的飲料公司選擇的方法更讓人歎服,這就是進行科研。生產飲料,如果能夠促進健康,那才是將盈利和道德結合的上佳經營方式。日本一些知名品牌的茶類飲料,在近兩年非常受歡迎,這不是因為茶本身多好喝,而是它們各自都用科研的方式探索出了對健康有顯著作用的產品,有的可以抑製脂肪的吸收,有的可以保護腸胃。事實上,它們的價格相對於其他飲料平均貴出了一倍,但是由於得到了權威機構認可功效,消費者也買得樂意。

當然,這和國民的消費意識、健康意識也有一定關係。無糖飲料,什麼味兒也沒有的茶,乍一聽這描述,不少朋友都說:“那我還不如自己燒開水泡茶,何必花這個錢去買飲料。”攝取過量糖分是對身體有害,而不是有益的意識,還沒有在中國不少人的心中確立。總是在中國出差的日本友人也向我發感慨:“要在中國超市裏找一瓶黑咖啡,實在是太難了。我被迫選擇摩卡或者卡布奇諾,可是喝完之後灌了兩杯白開水才消除舌頭上的膩味。天知道,我得做多少運動才能消耗掉攝入的糖分啊!”

說起來,其實日本不少食品公司都會以健康為招牌來吸引顧客購買自己的產品,如酸奶含有的特殊乳酸菌對腸道有何種功效,一盒蔬菜水果榨汁能夠補充多少維生素等。日本的食品公司更注重的是在健康方麵吸引顧客。它們的產品,也許在味道方麵確實不是最完美、最讓人欲罷不能的,也許加糖可以吸引更多人購買,但是,用加糖吸引顧客的本質,無異於“圖財害命”。

當然,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商家做的廣告無非是個噱頭,真的相信喝飲料能改善健康的人怕是沒腦子。日本的《廣告法》非常嚴格,大企業是質量監督機構的主要關注對象,若誇張產品效果,做虛假廣告,便會被調查曝光,致使品牌信譽掃地。為了吸引客人購買,隻能是在配方、材料和濃度等方麵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