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采集葉子的工作,不受年齡和學曆的限製,可以說是一項終身職業。或許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參與,這個高齡人口在半數以上的上勝町,居然廢除了養老院。德島大學醫學部還曾派人專門走訪過這些不需要養老院的老人們,得到的答案是:“這把年紀還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說明自己還大有用武之地,內心的滿足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變得不再懼怕衰老了。從前的那些高血壓的症狀,也都沒了。”老年人的滿足感,在和諧社會與和諧家庭中是不可缺少的。
上勝町在“幹法”改革取得成功後,又於2003年開始了“扔法”的改革。日本是一個垃圾分類極為嚴格的國家,每個星期固定有兩天扔垃圾日,其中一天隻能扔可燃垃圾,另外一天隻能扔不可燃垃圾,還有“雙規”,那就是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段內扔到規定的場所,以方便專人專車回收。但是,在上勝町,這個“雙規”被取消了,這裏沒有固定的扔垃圾日,更沒有專人專車負責回收。隻有一個回收場,所有垃圾要分成45種才可以扔出去。還有一些細致的規定讓人震驚。比如扔襪子,扔一隻的時候屬於可燃垃圾,扔一雙的時候就算作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必須洗幹淨後送到上勝町內的一個循環利用品店鋪裏,因為你要扔的可能恰恰是別人想要的。即使不是上勝町的人,也可以到循環利用品店鋪裏物色別人家的垃圾,並且免費拿回家使用。當地還有能夠將廢棄物品重新加工的工廠,比如說把5月5日男孩節時家家購買的鯉魚旗加工成一件外套等。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扔垃圾是不是也太麻煩了。的確,上勝町的居民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好這45種分類。為了讓大家都參與進來,町內還設有谘詢所,有誌願者免費指導大家如何分類、分解垃圾等。
上勝町是大山裏的農村,直到2003年,那裏都采用的是焚燒垃圾的方式。但是,伴隨著“葉子經濟”的崛起,大家逐漸意識到,傳統的焚燒方式固然簡單,但這樣做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汙染,影響樹木和水源,對村民的健康也不好。而“零垃圾計劃”則能為大家的生活帶來切切實實的好處,助力地域經濟,所以村民們非常樂意配合。
傳奇的“葉子經濟”,加上具有先驅精神的“零垃圾”,上勝町吸引到了很多有誌向移居到此的年輕人,在解決人口高齡化問題的同時,順帶就解決了人口過疏化問題。僅2014年,上勝町就接待了來自日本各大學、企業、地方城市的2213人前來研修、考察,其中有20人已經搬遷到上勝町定居,並且利用這裏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搞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創新創業,包括開拓上勝町的溫泉旅遊事業等。這個大山裏的還不到1500人的日本小山村,能夠給中國農村提供的啟發實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