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字當頭,塑造孩子民族堅韌精神(1 / 1)

怎樣的教育,才能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對於這一問題,世界各國的家長是見仁見智,觀點各有不同。最近,日本頗為奇葩的兒童嚴寒教育,在朋友圈等各種社交媒體上悄然成為熱議話題。其實,日本各種眼花繚亂的育兒方法中,還有更為奇葩的“超級育兒法”,眼下正在成為全日本幼兒教育領域的“新寵”,備受關注。

日本的“超級育兒法”主要依托於“超級幼兒園”,說起來,這種幼兒園可謂種類繁多,各有特色。有的著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有的著重於培養孩子的意誌,可謂五花八門。例如位於埼玉縣的稻穗保育園,園舍全為木造,庭內有山有樹,卻沒有一個遊樂設施,取而代之的是放養的狗、馬、驢、雞等小動物,其教育宗旨是培養孩子的感性,被稱為最不像保育園的保育園。

再比如,位於神奈川縣的若木保育園十分注重提高孩子的體能。每年10月,年僅2歲左右的孩子們就要到附近山脈,接受反複登頂的體能訓練。作為畢業紀念,保育園還會在充分訓練後,組織5歲的孩子攀爬對於成人來說也頗具難度的富士山。

在令人瞠目結舌的超級幼兒園中,尤為受到追捧的當屬橫峰超級幼兒園。這裏的孩子們,個個都能跳過超出自己身高兩倍多的障礙木,還可以倒立行走,每日行走數公裏。這種全麵的潛力教育秉持三大基本理念,即挖掘競爭意識、培養模仿能力、樹立被認同感。

擁有悠久武士傳統的日本,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待孩子,日本社會長期以來是“狠”字當頭。二戰結束後,為了清除軍國主義流毒,日本社會推崇寬鬆教育,對孩子的嚴格教育也有所放鬆。可是,漸漸地,寬鬆教育的弊端開始顯現出來。孩子們不僅體質下降,意誌品質也大不如從前。一些日本企業甚至將其上升到了“降低勞動力素質”的高度。在教育方式上,主張寬鬆的“現代流”與主張嚴格的“傳統流”,也開始成為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

對於超級幼兒園裏那些尋常幼兒園難以看到的教育法,日本各界褒貶不一。有些學者批評指出,孩子單純的天性就這樣被扼殺,缺乏人性。然而,這樣近似極端的幼兒教育,若結合日本民族性格和社會現狀觀察,既有著不少科學合理的因素,又似乎頗符合現實需要。

一是有利於傳承日本民族忍耐、堅毅的品格。“超級育兒法”大多建立在“樹人”理念上,和嚴寒教育等一樣,意在讓孩子從小建立完善的人格,敢於吃苦耐勞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多數日本教育家將此視為日本人的根本,予以推崇。

二是迎合苦於育兒的專職媽媽。母親是現代日本家庭育兒的主體,有時甚至是唯一主體。這讓培養孩子的壓力,大多落在母親身上。而承擔相夫教子等家庭重任的女人,往往缺乏憑一己之力教育孩子的自信,因而對從保育園開始的學校強化教育寄予厚望,這讓“超級育兒法”受到絕大多數媽媽的堅決支持。

三是日本社會生存危機感與日俱增。日本社會經過高速成長期後,最近20多年正在逐漸進入一個瓶頸發展階段。影響之一就是新生代生存壓力不斷加大,同時生存能力又急速惡化。比起考慮如何保護孩子的所謂天性,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和父母則更加焦慮如何讓孩子具備強大的生存能力,甚至成為“小超人”。

走出房間,擁抱自然,孩子的體能和意誌都得到了鍛煉。

無論是小超人還是小頑童,孩子的成長和發育要基於規律。但是,這個規律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日本的“超級育兒法”雖然是非爭議頗多,但是從培養孩子堅韌品質的角度看,也不乏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