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父母認同別人可以批評自己的孩子(1 / 1)

中國有難以管教的“熊孩子”,日本也有這樣的“熊孩子”,但是他們就像熊一樣少見。家長注重家庭教育、禮儀教育,孩子就能耳濡目染地生活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人認為,兒童的禮儀教育是一個社會裏所有大人的責任,而不僅是孩子兩位家長的責任。

日本的一家雜誌曾經對422名讀者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在別人家孩子違反禮儀規矩的時候,其他大人應該批評糾正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86.5%的人認為應該批評糾正。回答真正批評過別人家孩子的人,比例為72.3%。這兩個數字已經表明,為人父母的大人認為其他人可以合理地教訓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在看到別人家孩子不合適的行為時,也會提醒或者批評。隻要達成了這個共識,在管教孩子方麵的糾紛就會大大減少。

日本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自立、自律、自強。

“傳達社會規則,教導養育孩子,不僅是孩子的親生父母肩上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大人的責任。”這是日本社會傳統的看法,其出發點是把社會中所有的孩子都當作是這個社會的接班人來看待。糟糕的接班人就會將社會改造成糟糕的樣子。可以說,一個社會要保持它現在良好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優秀的下一代人接手。因此,希望日本社會將來仍舊為人稱讚,那麼下一代就應該是優秀的。

當然,教育“熊孩子”並不是指可以任意拳打腳踢,惡言相向。比如,在公園裏見到小孩爬樹,不是直接拽下來,對他大吼:“這麼危險,小心摔死你個兔崽子!”謾罵會讓人產生逆反心理。相反,應當陳述清楚利害關係,對其說“爬樹很危險,快下來!”大人固有的威嚴,加上讓孩子明白這是為他著想的言辭,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家庭利益教育的細致化。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要學習的禮貌數不勝數,有的是言傳,有的是身教。僅僅是拿雨傘這件小事,也會有許多規矩,如拿著雨傘不能打橫走路,不能一邊甩一邊走路,上電車或者公交車前要把雨傘折好等等。這些細節都是為了避免給他人造成麻煩或傷害他人。又如在飯桌上的禮貌:在餐廳吃飯不可以任意到處走,給別桌的客人添麻煩,也不可以大聲吵鬧。在朋友家吃飯,必須要用公用筷子把菜夾到自己碗裏,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夾;要盡量把自己碗裏的食物都吃幹淨,不拿超過自己食量的食物。這都是非常小的事情,也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是非常基礎卻又重要的禮貌行為。

孩子的禮貌也體現了一個家庭的質量。日本社會有這樣的說法,有懂禮貌的父母,就會有懂禮貌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表現,也就知道了其父母是怎樣的人。因此。家長永遠不會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放鬆對孩子禮儀方麵的要求。

曾經不止一次在電車上看到年輕女性帶著尚在繈褓中的嬰兒,一旦嬰兒啼哭不止,她就會在下一站帶著孩子下車,等到哄好了再上下一趟車。不論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還是已經四五歲的小朋友,媽媽都是一樣的做法。長此以往,孩子們也就漸漸懂規矩了。

沒有天生的乖小孩,也沒有天生的“熊孩子”。父母的嬌慣縱容會讓小朋友有恃無恐,在他們惹是生非的時候不加以製止,就等於認同他們的胡鬧。因此,從小加強孩子的禮貌教育非常有必要,這不僅是家長的責任,更是社會中所有人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