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落實在孩子的全部生活環境(1 / 2)

生而為人,必有一死。

死亡,是每一個人自出生那天起,就要麵臨的問題。死亡有時候是如期而至,但更多時候是突如其來。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希望死亡能對自己網開一麵,又有多少文學創作,都以永生為結局,這些還不都是因為,人,始終不知道該如何麵對死亡嗎?

不過與出生不同,死亡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可以自己做主的,比如自殺。我旅居日本多年,感覺日本是一個對自殺行為持有一種奇怪的詩化與尊重的國家。就好像日本人喜歡滿樹櫻花,一夕盡落一般。盡管同為亞洲國家,但日本人的生死觀,實在是跟中國有很大不同。

首先,在日本文化中,自殺不被認為是一種逃避和懦弱的行為,而是一種極度浪漫的行為,一種悲壯的美,比如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比如《失樂園》的殉情等。其次,由於日本是東亞最早形成城市化社會的國家,價值觀多元化,因此日本人大多都有一顆隻要你不影響別人,隨便你把自己怎麼樣的包容心和一份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能影響到別人的責任感。在這樣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裏生活,人與人之間自然就形成了界限,不會隨意地去關心、關注別人的生活。這在日本,被視為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種民族文化與社會內核,都令日本過於詩化與尊重自殺行為了。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自殺隻是人生危機中的一時之念,很難說是100%的想自殺。有些人自殺未遂被救後依舊能夠很好地麵對生活,這也說明自殺這件事,是不能完全聽之任之的。

如今,日本每年的自殺人數不僅在先進國家當中遙遙領先,就連發展中國家都很難“企及”。日本15~40歲的死亡人口當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不是患病也不是車禍,竟然是自殺。2017年3月,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公布的一項估算結果顯示,日本2016年由於自殺導致的經濟損失為4590億日元以上。但事實上,這一數字已經比日本《自殺對策基本法》實施前一年的2005年,減少了992億日元。

《自殺對策基本法》實施於2006年,該法將防範自殺提升到了全社會集體應對的高度上。從2006年開始,日本政府還每年都發行一部《自殺對策白皮書》,歸納總結當年自殺的概況和自殺防範措施的具體實施情況。顯然,日本是從上而下地關注自殺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個長期性、綜合性工程,逐漸建立起家庭、公司、學校各個方麵的立體網絡,從細微處入手,並長期堅持貫徹了下來。

比如,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9月10日開始的那一星期,也是日本的“預防自殺周”。各地方公共團體在此期間會舉辦各種活動,推進民眾對自殺的認識和懂得防止自殺的重要性。日本各政府部門也都設有專門的谘詢窗口,為抱有各種苦惱的人提供幫助。如日本厚生勞動省設有“確保心理健康,防止過勞死和自殺”的谘詢窗口;日本金融廳設有借款問題的谘詢窗口;日本內閣府設有生活方麵的谘詢窗口。同樣,各地各級政府部門也都設有谘詢窗口。無論是債務、健康、工作、家庭的煩惱,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谘詢窗口。在東京、大阪等地,還有非盈利組織成立的自殺防止中心,24小時接聽電話,勸解想不開的人,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法。東京的自殺防止中心熱線電話,平均每年有超過1萬人以上的谘詢者。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谘詢者的人數,很多人的苦惱不是一次、兩次電話就可以消除的。這是一項長期的跟蹤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