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棟老年人公寓樓雖然隻有4層,但卻各有3部電梯,費用超過了總造價的1\/5。對於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更為人性化的是樓房每個單元都塗上了不同顏色,使得意識較為模糊的老年人能夠很快辨認出自己房間的準確位置。
走進寬敞的集會食堂,我才知道,之所以叫作這個名字,是因為除了平日供應老人的餐飲,這裏還可以開展集會活動、舉行會議並配有圖書室,極大豐富了老人們的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多功能居家護理設施則可以照料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包括員工用房、活動大廳、單間、和室以及倉庫、浴室、更衣室等,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值班,老人隻要按鈴就能隨叫隨到。
因為政府提供了援助和支持,服務型老年人住宅有兩項義務:一是保證老年人安康,二是開展生活谘詢。老年人遇到病痛和心理問題時,專業人員必須在第一時間進行診治。假使老人不能購買食物、去郵局等,相關人員也要予以解決。此外,服務人員還必須每周定期探視。入住服務型住宅的老人每月隻需支付約3萬日元(約合1800元人民幣)服務費,就能夠享受到全套服務。
居住在樓裏的75歲老人加藤一直患有高血壓,以前每次去醫院就診都要掛號、排隊,等待很長時間,讓他苦不堪言。加藤告訴我,入住服務型住宅後,護理中心的醫生根據情況為他定期開藥看病,讓他在樓裏就可以得到治療。而且,護理人員每周還上門測量血壓,並製訂了詳盡的健康計劃,現在加藤血壓穩定,比以前精神多了。
我在前台看到,每個入住的老人都有一張健康卡片。按規定,身體和精神良好的老人每天早上10點之前到前台,把自己的健康牌翻過來,表示“我今天很健康!”工作人員10點清查健康牌後,第一時間到沒有翻牌子的入住者房間確認老人的情況。這樣的規定能夠保證在24小時內發現老人異常,使入住者既享受自由又有安全感。
走出公寓,我還看到社區裏劃出了一片田地,讓感興趣的老人種植花草和蔬菜。在這片菜地中,老人們既打發了空閑時間,又收獲了勞動果實,而且鍛煉了身體,促進了彼此的交流和互動。
這種不追求“高大上”的老年公寓,占地麵積不大,耗費資源不多,但卻是切實從老人的需求出發,真正考慮了什麼樣的房子才能作為老年人中意的家,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優秀老年公寓的本質。與那些動輒斥資上千萬日元甚至數億日元建起的所謂高檔老年公寓比起來,這樣的住宅才是老年人真正的理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