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現象席卷全球,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麵臨的最大挑戰。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很難應對“銀發浪潮”的襲擊,將不可避免地向社會養老轉變。而老年公寓無疑是承擔這一任務的重要載體。
漸入老年的我,也經常問自己:子女無法照顧怎麼辦,身患各種疾病怎麼辦,沒人嘮嗑扯閑篇怎麼辦,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又怎麼辦?如何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安置好老年人,已經是各國迫在眉睫的課題。
還好身處有“老人之國”之稱的日本,數量眾多的老年人拿著手中選票,影響著政府的方針政策。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如何讓老年人幸福享受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都是頭等大事,我對此沒有太多擔憂。
其實,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大力推進養老公寓建設,但一直處於各自為政的散亂狀態。2011年東北地區“3·11”大地震中,很多老人由於獨自生活,災害來臨時來不及躲避,在地震和海嘯中喪生。幸存的老人搬進各種臨時避難所,雖然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是可以在避難所互相幫助和慰藉。此後不少老年人本可以搬進正式建設的住宅裏,但卻拒絕搬家。
針對這種情況,2011年8月,日本政府正式成立了老年人住宅推進機構。該機構涉及眾多行業,並不斷在不動產公司、社會福利機構、護理行業、住宅開發商、醫療機構等相關行業中招募會員。機構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從2011年度開始起步的配備各種服務項目的老年人住宅,並大力促進普及這種住宅。
為了看一看日本建設的老年公寓如何,我曾經前往位於東京多摩地區的一處服務型老年人住宅參觀,了解老年人住宅推進機構的推廣模型。社區周圍空氣清新,物產豐富,是各種農產品的重要產地。不過,這裏也不偏僻,乘電車前往東京市中心隻需30分鍾車程。
讓我驚訝的是,社區的5棟樓房中,老年人住宅樓隻有兩棟,其他3棟是年輕人住宅和大學生宿舍。公寓管理員告訴我,這樣配置是為了讓老年人與年輕人形成積極互動,遭遇緊急情況時,社區的年輕人也可以隨時幫上忙。
1號樓與2號樓是老年人公寓樓,都是4層。樓房東側分別加建了約400平方米的兩個服務用房。樓裏配有多功能居家護理中心,還設置了作為共用空間的集會食堂。
我看到,樓房設計了A、B、C三種不同戶型,供不同需求的老人選擇。每個房間分別設計了玄關、起居室和幹濕分區的衛生間及洗漱間,有的房間還設計了較大的收納空間。全部房間朝南開窗,南北通透的格局保證了光照和通風。新型隔熱材料的應用,也使得在日照充足的時候屋內依舊保持涼爽。每一處設計都讓人感覺到三個字: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