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資源分配不均勻的國家。東京是世界第一大都市,當然,它在日本國內的地位,就像一頭吸血獸,把地方的資源集中到這裏。人力資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他們從全國各地被吸引到東京,繼續鞏固東京國中之國的地位。
有人是剛畢業就從地方城市來到東京,有人則是在考大學時就選擇了東京,而這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他們絕大多數人最初都要在東京租房住。別以為東京本地人就好到哪裏去,他們進入社會之後,一樣也要搬離“溫暖的港灣”,開始漂泊的租房生活。有的人,一租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一生都會住在出租房裏。
因此,為單身工薪族設計的出租房,可以說是日本的一絕。土地資源有限,當然也影響了日本出租屋的麵積,但是,日本人利用空間的精巧設計,讓小麵積出租屋成了最具空間利用效率的建築。說到這裏,有人會好奇,單身人士真的能成為一個消費群嗎?當然可以,根據日本最近的新聞報道,1\/4的男性和1\/7的女性,在50歲之前未曾結過婚;18~34歲的人群中,42%的男性和44.2%的女性都還是“處男處女”,你就能夠想象,日本的單身群體有多麼龐大了。
在東京,有數不清的公寓樓。一小塊土地,專門建一棟用於出租的公寓樓,再起一個洋氣的名字,如Sunshine Hills。我早年居住過的一棟公寓樓,上下三層,每一層三間房,格局全都一樣,租戶自然沒有挑東撿西的餘地。水表電表和煤氣表全都各自分開,一戶一個信箱,相互沒有經濟紛爭。
最令人感慨的是,出租屋裏係統化的室內設計。通常設定給單身人士居住的房間,被稱作1DK或者1LDK。1DK的出租房,麵積大約都在20平方米左右。按照中國的麵積利用模式,20平方米的空間很可能成為極其逼仄的蝸居。但是,在日本,這20平方米裏,有小而精致的浴室、洗手間、廚房、臥室和陽台,讓人生活得樂不思蜀。
首先,說說占據“半壁江山”的功能區:浴室、洗手間。日本的浴室和中國房屋裏的浴室完全不同,裏麵有個隔間,就像保溫瓶裏的“內膽”,從天花板到牆壁,再到地麵都用鋼材等白色強力材料包圍起來,這些材料不容易被浴室的水蒸汽所滲透,且表麵容易風幹、清潔。對於單身租客來說,這很省時間、省力氣;對於房東來說,比起“裸牆”,這種“內膽”可以在使用許多年之後仍舊保持嶄新潔白,維護費用低。
洗手間的布置,則有兩種,要麼為了節省空間,和浴室設置在一起,要麼單獨設立,成為獨立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節約水資源,馬桶水槽的入水口連著洗手盆的出水口,入廁之後,洗完手的水再用來衝馬桶。洗手間的地板,有一層防水塗層,也是方便住戶清理打掃。另外,洗手間裏都會設置一個櫃子或者隔板,用來存放消毒濕紙巾、廁紙、除臭劑、生理衛生用品等。
另外的“半壁江山”,就是臥室了。日本的出租屋,就是中國租房市場裏所謂的“吉屋”,一律沒有家具,電視電纜接口和網線接口,以及保證足夠電器使用的插座。衣櫃是壁櫥式的,把門關上,那就是一麵牆。剩下的空間,就由住戶自己安排了,北歐風、和風都可以自己布置。一杯清茶,一本好書的雅致生活;或是網絡遊戲,漫畫鐵粉的宅男生活,臥室的風格可隨主人的喜好變化。
最後必須說的一點,是住出租屋的一條規則。我曾在國內租過一段時間的房子,地段在一線城市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在搬進所謂“拎包入住”的出租屋之前,我花了兩天時間打掃裏裏外外。然而,當我來到日本,搬進那間20平方米不到的出租屋,本想打掃一番時,卻意外地發現,這房間幹淨得沒有任何需要打掃的地方。後來,我才知道,住戶在搬離的時候,要把房間恢複到搬進來之前的樣子。搬前打掃和搬後打掃,到底哪個才更合理呢?我認為是後者。
仔細想想,搬家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然而,搬進新房之後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打掃房間,開始新生活的喜悅必然是被掃蕩一空。在搬家前打掃房間,除了對房屋擁有者的尊重,對房子在租期內服務自己表達感謝外,也是對下一個搬進來的人的關照吧。所有租房的人都遵循著這個規則,所以每個人在搬進新家的時候,都會心懷溫暖,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