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蓀年譜簡編
(1886-1973)
1886年 1歲
張東蓀,原名萬田,字聖心,浙江錢塘縣人,1886年12月9日(光緒丙戍11月14日)生於直隸內邱縣。父親張上禾。
1893年 8歲
母陳氏病故,年僅8歲。在兄長張爾田的督責下讀《四書五經》,並傳習家學。
1901年 16歲
偶讀《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對佛學產生興趣。
1904年 19歲
與藍公武一起留學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哲學係,住在東京本鄉丸山新町三十七番地。
1906年 21歲
與藍公武、馮世德發起“愛智會”;10月,在東京創辦《教育雜誌》,發行兩期後停刊。
1907年 22歲
在東京初識張君勱,開始參加清末立憲運動。
1911年 26歲
從日本回到北京,通過“殿試”;5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第一篇政論文章《論現今國民道德墮落之原因及其救治法》;武昌起義爆發後,從北京潛回上海。
1912年 27歲
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任內務部秘書。政府北遷後,赴上海編輯《大共和日報》。
1913年 28歲
2月,開始為梁啟超主辦的《庸言》雜誌撰稿,發表大量文章,評議民初政治。
與蘇州吳氏紹鴻女士結婚。
1914年 29歲
1月,與樊鍾秀在上海創辦《正誼》雜誌,撰寫《正誼解》,鼓吹內閣製。
4月,與丁佛言在北京創辦《中華雜誌》。
5月,到北京與丁佛言等人討論時政,由擁袁轉為反袁。
6月,長子張宗炳生。
7月,在《中華雜誌》上發表《地方製之終極觀》,鼓吹地方自治。
12月,發表《複辟論之評判》,反對複辟帝製。
1915年 30歲
春天,發表《根本救國論》、《中國之將來與近世文明國立國之原則》、《吾人之統一的主張》,係統闡述政治主張,抨擊袁世凱專權。
5月,開始為章士釗在東京創辦的《甲寅》雜誌撰稿,討論內閣製與聯邦製。
8月,發表《對於古博士國體論之質疑》,批駁古德諾的謬論。
10月1日,與汪馥炎、楊端六等人在上海創辦《新中華》,繼續討論聯邦製。
1916年 31歲
春,初識梁啟超,積極參加反袁鬥爭,一度遭袁世凱通緝而避入租界。
6月,發表《今後之政運觀》,表示對政治失望。
1917年 32歲
年初,接張君勱主持上海《時事新報》,開始致力於文化運動。
11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賢人政治》,提出“賢人政治”主張。
1918年 33歲
1月1日起,在《時事新報》上連載柏格森代表作《創化論》。
3月4日,創辦《時事新報》副刊《學燈》。
12月,與梁啟超約定脫離政治,致力文化事業。
1919年 34歲
1月,發表《世界共同之一問題》,提出“防遏過激主義”問題。
5月,五四運動爆發,《時事新報》持同情和支持態度。
9月1日,在上海創辦《解放與改造》雜誌,鼓吹“第三種文明”。
10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突變與潛變》、《答章行嚴君》,加入五四時期的文化論戰。
12月,在《解放與改造》上發表《為什麼要講社會主義》,公開宣傳社會主義學說。
1920年 35歲
4月,與遊歐回國的梁啟超商談舉辦文化事業,組織共學社。
5月,參加籌備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很快因觀點分歧而退出。
7月,與張君勱通信討論中國采取何種社會主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