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焚書坑儒(2 / 3)

可見,秦始皇焚書的事件,對書籍造成的損失,遠遠沒有後人想象的嚴重。但是,這依舊不妨礙我們對秦始皇的評價,不管如何看淡這件事情,秦始皇仍然是一個暴君!因為焚書的直接後果,是開了“愚民統治”的先河!秦始皇焚書的這種行為,不在於燒了多少本書,也不在於摧毀了多少古典文獻,而是他開了一個極其可怕的先河——用暴力控製輿論,推行愚民統治。

對於秦始皇來說,實現愚民統治可以最大化實現自己的獨裁;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是一種倒退。從此,秦朝人民過愚氓無知,閉目塞聽的日子,那些“上天造人,貴賤天定”的思想,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裏,他們安於現狀,徹底沒有了未來。從這一刻起,我中華民族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的時代,正式畫上了一個淒慘的句點。從此以後,這個國家隻剩下一種語言,一種隻聽命於皇帝的語言。單憑這一點,即使罵秦始皇為“千古第一暴君”,也絕不為過。

當然了,在罵秦始皇的時候,咱們也不要忘記了漢武帝時期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清朝那大名鼎鼎的“文字獄”。這些愚民的政策,其威力、影響、覆蓋麵遠勝於秦始皇“焚書”。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政策也終究變成了讓人恥笑的話柄,順便還印證了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任何愚民政策,都不可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坑儒”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下令焚書,至少還有一個是“關於封建製和郡縣製孰優孰劣的爭議”作為緣由。而那件同樣震驚中國曆史的“坑儒”事件,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我眼裏,這件“坑儒”事件,根本就是一場鬧劇。

所謂“坑儒”,就是坑殺儒學學者,而坑殺這些學者的起因,則是因為一個江湖混混,一個和儒學八竿子打不著的江湖騙子——燕國的方士盧生。

事情是這樣的:盧生是燕國的一名方士,肩負著為秦始皇尋找“仙藥”的重大使命。作為一名方士,盧生什麼本事都沒有;但是作為一個騙子,盧生說起謊來幾乎可以用“出口成章”來形容。秦始皇找這麼一幫方士,就是給自己找長生不老藥,而盧生拿了秦始皇的錢財,就應該為秦始皇消災。但是,這位燕國的大騙子不僅沒有給秦始皇減少什麼小災禍,反而給大秦引來了更大的災難。

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15年),盧生奉命尋找仙藥,結果非但沒有找到仙藥,反而帶回來一本“亡秦者胡也”的讖書。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句話,還有這本書,把大秦王朝折騰得不輕,直接導致了30萬大軍攻擊匈奴和萬裏長城的誕生。

因為“獻書”有功,所以盧生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急增,甚至到了“第一方士”的地步。但是,即使盧生地位再高,“光吃不拉”也是不行的。三年後,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催促盧生獻“政績”了。

盧生就是一個江湖混混,他哪裏找得到神仙。萬般無奈之下,盧生隻能對秦始皇說道:“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

盧生的這番話,向秦始皇傳遞了三個重要的信息。

第一,擁有不死仙丹的人,我們稱之為“真人”,他們擁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的本事。盡管您統治天下,但您終究是一個凡人。凡人的結果是什麼呢?”真人”嫌您太次,他們不願意找您玩兒,太掉價!所以您得想辦法升級。

第二,我找不到仙丹,不是我的意願,而是有人陷害我,所以我一直沒有成功。

第三,是什麼人陷害我呢?就是那些“惡鬼”。唯有驅逐了這些惡鬼、惡人,真人才能夠光臨。所以您一定要隱蔽自己的行蹤,千萬不能讓其他人知道,如果其他人知道了,那些真人就不會來了。當您的居所沒人知道後,那些真人就會光臨了,不死之藥也就獲得了。

聽完了這番話,秦始皇深信不疑,他立刻全盤接受了盧生的建議,並且馬上頒布了三道聖旨。

秦始皇下令。

第一,好好的“朕”不要了,改稱自己為“真人”。

第二,改造鹹陽宮的建築格式,將兩百七十座宮殿連在一起,全部用空中通道進行連接。這樣,秦始皇就能夠避開地麵,從空中遊走於每一座宮殿了,他的住宅行蹤就不為大臣所知了。

第三,誰敢透露我的行蹤,殺無赦。

可見,秦始皇為了見到“真人”,為了得到長生不老藥,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不惜一切代價。

就在這個時候,秦始皇的身邊發生了一件小事。這件小事卻徹底惹怒了秦始皇,還引發了一場“坑儒”的慘劇。

在上述命令發布不久,有一次,秦始皇在一座行宮中眺首遠望,結果遠遠地看見了李斯的車隊,隻不過,這是一支龐大而華麗的車隊。此時的李斯身為大秦的宰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出來顯擺顯擺,講究講究排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往今來,在皇帝麵前“顯擺”都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但是人們依然屢教不改。位極人臣的李斯顯然有點兒飄飄然,更沒有這方麵的覺悟。結果,李斯這種行為遭到了秦始皇的厭惡。秦始皇看到李斯的豪華車隊後麵露難堪,還嘟囔了幾句。

秦始皇的憤怒表情,全讓當時侍奉的太監看在了眼裏。有一名太監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李斯。李斯得知此事後立刻嚇出一身冷汗,從此大幅減少了自己出行的車隊數量。當秦始皇再看到李斯車隊的時候,已經不是盛大豪華而是輕車簡從了。

看見如此情景,精通法家思想的秦始皇立刻明白了,這是我身邊的人泄密了。想到這些,秦始皇立刻審訊那天自己身邊所有的隨行官員。但是,不管秦始皇如何審訊,泄露消息的宦官因為害怕,也絕不敢承認。而沒有泄露消息的宦官更不可能承認。這次審訊,隻能這樣幹耗著。到了最後,秦始皇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將這起審訊徹底結束。

秦始皇想到的辦法是:皆殺之!從此之後,不管秦始皇幹什麼事情,宮裏的人再不敢泄露隻言片語了。秦始皇終於驅逐了所有的“惡鬼”,可以完美隱藏自己的行蹤了。

如此“處理”這次泄密事情,既反映了秦始皇“處事果斷,凶狠殘暴”的個性,也從側麵反映了秦始皇對於盧生等方士的話,是多麼的言聽計從,深信不疑呀。

但是,秦始皇不知道,經過了這件事情,他最信任的方士盧生,卻開始不信任秦始皇了。

在看見秦始皇殺人如麻,草菅人命後,這位燕國的大混混盧生頓時感到異常恐懼。盧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心知肚明,如果找不到仙藥或者事情敗露,今日這些宦官的厄運,明日就可能降臨到自己頭上。一想到這些,盧生就害怕得不行,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盧生找到了同樣混吃混喝的“侯生”,準備和他商量一下對策。

侯生,秦始皇時期著名的方士,與盧生、徐福同名,也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一位“尋仙助手”。就智商而言,侯生與盧生基本持平,就人品而言,這兩人那真是“相見恨晚”。所以盧生的顧慮,也是侯生所忌諱的。

這次密會中,兩人就秦始皇的為人、政績、求藥的過程展開了深入的討論,並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最後,盧生、侯生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秦始皇這個人,他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反之,這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一個隻信任刑法、重用嚴酷官吏的人,一個喜歡草菅人命、濫殺成性的人。待在這種人的身邊,唯一的結果就是“死”。而為了不死,侯生與盧生隻能選擇逃跑。就這樣,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侯生與盧生悄悄地逃出鹹陽,跑出了函穀關,從此不知所蹤。

當聽說自己最信任的方士逃跑後,秦始皇勃然大怒,甚至是無比的震怒!

現在的秦始皇終於明白了: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冤大頭!我供奉這些方士,好吃好喝款待著,還給他們無數的金銀財寶,最後怎麼著!徐福花費千金,至今音訊全無;盧生、侯生接受了我的巨額讚助,現在居然誹謗我、誹謗朝廷,還敢逃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