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侯生、盧生逃跑後,憤怒至極的秦始皇下令抓捕所有與侯生、盧生有關係的人,務必查出來,誰是他們的同夥,誰幫助他們逃跑,這兩個孫子到底跑到了哪裏,我必須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秦始皇的命令下達後,底下的官員哪敢怠慢,他們立刻展開了大規模的抓捕行動。但是問題來了,這種毫無證據的抓捕,如何給犯人定罪呀?
在這個方麵,就看出秦朝律法的“人性化”了,一個一個地審訊太麻煩了,所以這些官員采取了一種簡單有效的辦事方法——打。在抓住“犯罪嫌疑人”後,審案的官員二話不說,先狠狠地打一頓,打完再說,有些官員還會順便報報私仇,反正也是辦公事,咱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秦朝的刑具種類之多、酷刑方法之殘忍,足可以讓你後悔出生在這個世上。這些隻會煉丹讀書的方士,哪裏受過這種罪。為了自己不再受皮肉之苦,他們就全部供認自己的“同黨”,隻要是認識的、有一麵之緣的、借過錢的、還過債的,總之,想起什麼人就說什麼人,至於這些人冤還是不冤,這些方士也管不了了。
一看見有這麼多的“同黨”,審訊的官員自然大喜,大喜過後就要上奏秦始皇,然後秦始皇就大怒,他就會命令這些官員繼續抓人。就這樣,這個案件就跟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到了最後,主犯侯生、盧生沒有抓到,卻牽連了460多個無關的人員。
麵對這460多個無辜的生命,秦始皇還是采用了老辦法,全部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坑殺”之,並通告天下,讓天下百姓引以為鑒。這件事情,就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坑儒”事件。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秦始皇坑殺的人,應該都是“術士”,絕不是後世所說的“儒生”。”術士”是學習方術之人,“儒生”是儒學子弟,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一個是煉藥的,一個是做學問的,不能混為一談。當然了,正所謂“技多不壓身”,儒生也可以學習煉丹之術,術士也可以學習儒學思想。但是,盧生、侯生都是為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方術之士”,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是“儒生”,而因為他們受牽連的那460多個人,也都是術士,甚至跟儒生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退一萬步說,即使這些人裏麵有儒生,也是“亂道之儒,而非聖人之徒也”。
正所謂“名正言順”,作為一國之君的秦始皇坑死了什麼人都犯不著抵賴,無數的文獻證明,秦始皇坑殺的就是“術士”。
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這裏記載得很清楚,秦始皇坑殺的是“術士”,根本不是“儒生”。
即使到了西漢,那些儒學的權威文獻,也沒有給秦始皇亂扣屎盆子,還是承認他坑殺的是“術士”,而不是“儒生”。《漢書·儒林傳》中記載:“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
當然了,咱們都知道,由於《史記》這本書寫得“太棒”了,所以後代的史學家們,對上麵每一句話,每一個故事,都視若神明、從無異議。因此,不排除《漢書》照搬《史記》內容的說法。
那麼,等曆史的車輪到了東漢,那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們,他們又是如何評價這件事情的呢?
東漢的班固,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所編纂的《漢書》,不僅內容嚴謹,而且還糾正了很多先秦時代的錯誤,所以這本《漢書》在我們文學史上擁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史記》之後傳。班固的《漢書·郊祀誌》記載道:“始皇封禪之後十二年而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滅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這裏可以看出,受西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班固的文章已經開始偏向於儒學了。為了某種目的,他已經把儒學看成一個弱勢群體了,而欺負儒學的秦始皇又有什麼下場呢?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
因為《漢書》的重新演繹,班固這麼小小地改變了一下,就把“儒生”強行加了進來,而且還給秦始皇扣了一個屎盆子,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無獨有偶,沒過多久,東漢的另外一位著名作家,自由撰稿人衛宏,在自己的《古文尚書序》中記載道:“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
從這一刻起,從秦朝到東漢,整整經曆了200多年,“焚書坑儒”這個詞語,才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可見,中國的那些書生是多麼地可怕呀!誰說書生百無一用,他們運筆如刀、其文辭犀利、圖文並茂、觀點毒辣、字字誅心,足以將一個人徹底擊垮、使之遺臭萬年。
為了玷汙秦始皇,他們能夠挖掘各種小道消息,然後無限地進行放大。在他們筆下,千古一帝秦始皇都能變成一個“野種”,何況,這還是您親自幹的“缺德事”。
從那以後,“焚書坑儒”這件事,就成為秦始皇的形象代言詞,但凡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會咬牙切齒地罵秦始皇,這麼一代一代地罵,一直罵了兩千多年,一直罵到現在。
說到底,這就是個套兒。
您要記住。
所謂“焚書”,就是一個無用書生的酒後狂言,讓一個心懷叵測的人得到了機會。
所謂“坑儒”,就是一個被騙的人大肆報複,不由分說就地活埋。
兩千多年了,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那些方士、儒生,還是我們這些讀者,都一直在這個套裏,翻來覆去地折騰,徒留無盡的紛爭與吵鬧,而我們自己卻渾然不知。
所以,應該揭穿它。
還是算了吧。
不管坑殺的是術士,還是儒生,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這麼草菅人命、嗜血成性的秦始皇,還是一直背著罵名吧!
此時的秦始皇根本不知道,他焚書、坑術士,推行文化專製與愚民政策,本來的目的是鞏固大秦帝國的統治,然而曆史卻背道而馳。
秦始皇的這些政策,不僅傷了天下讀書人的心,還讓這些人站到了大秦帝國的對立麵,進一步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這些平時秦始皇看不起的讀書人,居然全都投身到了反秦鬥爭中,甚至成了推翻大秦帝國的核心力量。這些問題,都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始料未及的。
對了,在這場“焚書坑儒”的事件中,還有一件小事,雖然它不起眼,但是這件小事,卻最終改變了大秦乃至中國的曆史。
在秦始皇坑殺術士後,他的長子扶蘇實在看不下去了,扶蘇強行進諫道:“天下剛剛平定,四方百姓還沒有臣服。您處理的又都是讀書人,如果用重刑這麼懲罰,恐怕招來天下人的不安。”
對於自己長子的這番見解,秦始皇表示了“完全讚同”,他不僅高度“表揚”了扶蘇,還送給他一件禮物:發配到長城去充軍(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敢反對我,小子你還沒有睡醒吧。
我是嬴政,是大秦的國王!不管是誰,隻要敢擋在我的麵前,阻擋我的腳步,都必須死!
不管是誰!
既然不能反對您,那就全心全意侍奉您吧。
在扶蘇被貶出京後,秦始皇的第十八子看見機會來了。在現在秦朝無皇後、無太子的情況下,如果長子被貶,其他王子的機會就會更多,他們完全有可能繼承皇位。
從此以後,這位秦始皇的十八子就不斷地向秦始皇獻殷勤,“求包養”。最後,他成為秦始皇最信任的兒子。
這位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叫做胡亥。
“亡秦者胡也。”
原來如此……
三件不大不小的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雖然采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秦王朝殘暴不仁的統治和對人民無限製的搜刮,則給秦朝的勞動人民帶來了無數的災難。此時的這個大秦王朝,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經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秦朝的這座大廈,已經狂瀾於既倒,卻無人扶大廈於將傾。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天怒人怨”。當人們怨恨到了一定程度後,老天爺也會跟著湊熱鬧,它也是會“憤怒”的。
老天爺的憤怒是什麼樣子呢?不分場合、不合事宜的各種天災,什麼冬天滴雪未下,夏天全天暴雨等,這些無法理解的天氣狀況,就是老天爺“憤怒”的表現。
四季反常,天災不斷,亡國之象也……
萬幸的是,在秦始皇統治期間,中國的普通百姓沒有遭受到各種天災的洗禮;但不幸的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秦國還是出現了“三件小事”。這三件小事,讓秦始皇無比鬱悶,甚至驚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