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中止學業回家一事,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對於今日的魏永康來說,完全歸咎於他媽媽的教育方式,與其說是孩子的“神童”路,倒不如說是母親的“神童”夢,成與敗都是他媽媽一手造成的。魏永康的人生曆程,是一幕現代版的《傷仲永》,讓人深思,令人傷感。
重知識輕能力培養縱然不可取,然而重智輕德同樣也不行。舉國震驚的馬加爵事件;2000年浙江金華市學生徐力用鐵頭打死了生他養他的母親;浙江教育學院周英民用裁紙刀殺害同學洪某並將同學石沉西湖等等,統統這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直在向人們敲著一聲聲的警鍾。
一個人是否能成才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卻是人格因素。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父母應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因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付一生榮辱、坎坷的保證。其實,孩子長大後,縱有滿腹經書倫理,而沒有實際能力也難有大的發展。現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和體力得到充分而完善的發展,即德、智、體、美全方麵的協調發展。
[2]愛他們,就要讓他們經曆磨難和挫折。
一個真正成才的人,應具備有各種優秀的才能,如富有創造性和個性,經得起在逆境的磨煉以及程度較高的文明素質等等。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健全的人格。很多家長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遮風擋雨,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殊不知,這樣等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掘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失敗和挫折的機會,不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學到過硬的本領。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學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驗人、教育人、鍛煉人,使人學到許多終生有益的東西。
[3]愛他們,就要在他們麵前樹立良好的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他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家人是他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所以為人父母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如今,有些家長自己揮霍浪費、嫖賭逍遙,卻要求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有些家長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等等。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主要是因為他們隻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
《論語》上還記載了孔子弟子曾參(即曾子)的修養原則:“吾日三省吾身”。他時常也用這個原則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小兒子拉著她的衣襟,又哭又鬧,要求跟著去。曾參的妻子被鬧得沒有辦法,就對孩子說:“你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聽後就乖乖的回家去了。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到家時,看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雪亮的尖刀,正在準備殺豬呢。他的妻子趕忙製止他說:“我剛才是和小孩子說著玩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呀。”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小,什麼也不懂,隻會學父母的樣子,今天你說話不算數,就是在教孩子講假話。再說,母親騙了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對他進行教育就難了。”結果,他真把家裏的豬給殺了。也許曾家的這口豬還沒有養到該殺的時候,他殺了這口豬雖然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可是,換來的卻是在孩子麵前樹立了一個誠實的形象。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通過觀察和模仿學會生活,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們都有著深刻影響。父母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和人格力量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有時,家長並不經意的一筆,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寫意的潑墨畫;或是汙染了整張白紙。為了孩子明天的燦爛,做家長的一定要小心描繪今天的一筆一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