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2 / 3)

[4]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父母兩人不要一個嚴一個寬,今天要求孩子這樣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做,一天一個樣,各唱各的調,使孩子思維沒有定規,無所適從。這樣無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製造了“防空洞”。

[5]和孩子不要疏遠。

現在我們大部分家長為了工作或者自己的天地將孩子寄托給長輩,如果長期這樣,你們和孩子心靈得不到溝通,思想得不到交流,孩子平時有些細小的錯誤,不能及時發現,更不能加以糾正,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6]愛要有度。

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家長愛孩子理所當然,但有時,不一定全部表現出來,在學校門口經常看到有些家長開著小轎車送孩子上學,有的確實離學校很遠,這情有可緣,但有的離學校三四米,也開著車子送孩子上學,這難道就是我們家長對子女的愛嗎?

在日本有一位大島先生,每天上班開著漂亮的汽車,可就是不肯順路送十歲的兒子上學,想搭一段路都不成。有一天,兒子生病背著大書包艱難的往天橋上走,忽然看見爸爸在橋下等他,大島為兒子擦去汗水,提起書包帶著兒子上橋。他對孩子說:“不要怪爸爸,你現在是學生不能坐車上學,將來你長大有出息了,一定能買一輛比這更好的車……”。

大島和我們家長一樣也很愛孩子,但他愛得更深層,更科學,作為父母,我們要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一個獨立、自立、有處理能力的孩子。

[7]再富不能富孩子。

現在生活水平條件好了,我們有些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花錢擇校,請家教,買高檔的衣服,名牌的鞋子,買手機……都說再窮不能窮孩子,要讓孩子在師生麵顯得富有,生怕別人瞧不起,這樣做不僅讓家庭苦不堪言,對孩子成長也是弊大於利。

其實,在別人眼裏孩子沒有貧富之分,最怕的是孩子知識的貧富,家長不要在孩子身上實事求是,順其自然為好,不管怎樣在孩子身上花錢要有約束,再富不能富孩子。

[8]家長言行要慎重。

俗話說:“其身正不令則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也是對家長們最起碼的要求,有一位家長,孩子每天回去都不想做作業,為做作業的事總也拉開嗓門,問他:“當時你在幹什麼?”那位家長說:“在看電視。”教育專家建議說:“從今天開始,你到家後就看書、讀報試一試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家長反應:“孩子到家後,也主動拿起課本做作業。”現在父子倆每天都在一起學習。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和示範,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哪怕做一個不露痕跡的暗示,講一個感人的故事,也許不著邊際的一次問寒問暖,輕描淡寫的一句鼓勵,或者一個簡單的愛撫動作都會蕩起孩子心中的漣漪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總之,愛孩子應該從教育目的出發,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正確把握住愛的尺度,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家長要學會用好方法愛孩子

天下沒有不疼愛子女的父母,但如果把愛他們看成是給子女們提供豐厚的物質財富明顯是狹隘的,這樣隻會使他們沒有自我奮鬥的意識,喪失獨立創業的能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們都用心良苦,而最後的結果常常不盡人意,原因何在呢?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愛孩子的方式不正確,父母缺乏明智的家庭教育所致的。

[1]愛他們,就要讓他們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麵協調發展的人

在教育孩子成才的同時,要教育孩子成人,要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父母們看來,孩子的分數是最重要的,隻要孩子學習好,就萬事大吉。父母們往往忽視了誠信、義務、合作等良好品德的培養,忽略了健康人格的構建,因此就容易造就出一些智力優秀的“歪才”“邪才”。

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播放的《“神童”的成長》節目中,講述一位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成長故事。這個“神童”四歲開始讀小學,三年時間完成了小學六年的課程,在八歲時,他進入中學學習,13歲開始讀國家重點大學—湘潭大學,17歲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可是盡管他智力超群,但是各方麵的機能卻非常短缺,他的自理能力也特別差。上大學時,魏永康從未自己洗過衣服和襪子,陪讀的母親從來也沒有要求他洗過,洗頭都是母親給他洗的。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母親眼裏,隻有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親經常跟他講:這些事不會做不要緊,將來讀博士畢業,當上科學家後,可以請保姆幫忙,隻要專心搞他的事業就行了。在魏永康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母親的陪讀和嚴格的監督下,他缺乏了自己的空間,沒有時間和同學們進行接觸,所以一天天長大成人的他,卻不懂得如何跟周圍的人交往和交流。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已經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最後被中科院退學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