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學遊泳的寓言:小兔子是奔跑冠軍,可是不會遊泳。大家都認為這是小兔子的缺點。於是小兔子的家長、老師強製訓練小兔子學遊泳,但是小兔子耗費了大半生的時間也沒有學會,小兔子很疑惑。智者貓頭鷹說:“應該有一個地方讓小兔子發揮它的奔跑特長。”
小兔子疑惑,我們可不疑惑。家長、老師對小兔子教育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隻注重改正小兔子的缺點,不重視小兔子的優點的發揮。二是,家長、老師對小兔子教育不是依小兔子的天性而教,而是逆其天性而教。
在現實的教育中,類似“教小兔子遊泳”的教育現象也真不少。
比如,對小孩在學校學習,家長注意的不是孩子最擅長的科目,而是他成績最差的一科。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隻指導和鼓勵孩子如何把最差的學科學好,以便其將來能更好地全麵的發展,而很少指導和鼓勵孩子如何把最擅長的學科學得更好。
對孩子的品性,家長關注的不是孩子諸多的優點,而是他的缺點。我們許多家長時常這樣認為:讓孩子們努力改正缺點,隻要孩子改正了缺點,他就會變得更好。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缺點及其改正,而很少想到要將孩子的優點發揚光大,我們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隻能是沒有缺點、沒有個性的平庸的孩子,甚至有可能還會是極度自卑的孩子,因為我們經常關注的都隻是孩子的缺點,那麼孩子很可能也會隻看到自己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這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幼兒初期的孩子是好奇好動好獨立好遊戲的,但許多家長卻逆孩子的這一天性而教。許多家長怕孩子“出事”,怕孩子累著,他們或是過分地限製孩子的活動,或是為孩子的生活包辦一切,不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孩子稍有差錯(如打翻了杯子或尿床),即施以懲罰,使孩子學會見人就感到羞怯,遇事就喪失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這也是日後孩子出現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潛在原因。孩子在幼兒期的時候,許多家長不是讓孩子參加各種遊戲,通過各種遊戲來發展孩子(許多家長認為遊戲是在浪費孩子發展的時間),而是提前教導孩子學習知識(如讀、寫、算)或才藝(如繪畫、彈琴、舞蹈),將孩子提前置於不成功便失敗的壓力之下,其後果不僅是拔苗助長,無濟於事,甚至在人格發展上,會使孩子形成以後遇事退縮與事後內疚的人格特征。
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小兔子有他自己的特長,小兔子有他自己成長的軌跡,我們應該努力創造條件,讓小兔子跑個痛快!
(1)尊重孩子的個性
孩子不隻是孩子,我們應當把他們看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來尊重,承認他們作為孩子的獨特性,認可他們作為獨立個人的個別性,同時給予他們十分孩子氣的培育和養成。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信口胡謅,作為多少年多少輩的經驗總結,家長應當格外重視這一老話,並盡可能在自己的教育中予以表現。
所謂教育,其宗旨之一是教,更重要的是育。教給孩子相關的生存本領,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其一,更要緊的是,適應群體生活的需要,培育孩子的集體生活能力。對於後者,關鍵的不是嗬斥與訓示,更多的“育”體現在春風化雨,細致入微的引導。督與責,那是要在相當的年齡之後才會發生作用的。
三五歲的孩子走進幼兒園,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早的集體生活。這一階段,他們可以基本自理生活,吃飯問題不大,但挑食是普遍的毛玻穿衣不會很利索,但一般寬鬆的衣著,脫下來還不成問題。至於衛生習慣,因為各自家庭條件的不同,肯定有所差異。鑒於此,作為家長,當在普遍的要求之下,給予自己的孩子以不同的指導。 比如說,愛玩亂動的孩子,教給他要和小朋友一起活動,不要一味地自己亂走亂動,安全第一是對這些孩子的最好訓示。生性平靜的孩子,則鼓勵他們在行動上敏捷一些,培養他們的膽量,鼓勵他們參與集體活動,不要獨自向隅。吃飯是幼兒家長最發愁的事情,有的不喝白開水;有的隻吃特別的菜;有的會把肉片挑出去;有的人則胃口太小;還有的總覺自己的那一份吃不飽。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須格外予以區別對待。事實上,除非那些生理上有特別之處的人,吃飯挑食的事,大多會在少年、青年期糾正過來,少吃一兩口菜,也不至於營養缺乏到哪裏去。最關鍵的一點,還有個脾氣稟性的根本的製約,作家長的就要全憑自己的日常觀察來予以區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律要求,往往適得其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糾正就需要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在這個問題上,不隻是孩子,大人也一樣。之所以格外提到孩子,是因為孩子太小,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語言能力也差一些,他往往懾於家長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就此以為孩子不需要交流,單方麵的施壓,絕不會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