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讓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呢?
現在的孩子比較任性,不懂得與人相處,作為家長,應怎樣幫助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呢?
[1]多與孩子交流。有不少的家長由於工作忙,忽視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的觀點,孩子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時間長了,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長就疏遠了。所以家長必須與孩子溝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導。
[2]讓孩子明理。現在的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寵愛,無論孩子有什麼要求,有多少要求,不少做家長的總是無原則的、盡量地滿足孩子,覺得這樣才是愛孩子。甚至孩子無理取鬧,家長也認為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就這樣遷就、原諒了孩子。其實父母這樣溺愛孩子,隻能造成孩子刁蠻、任性的品質,孩子也必然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怎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因此,家長很有必要使孩子懂得與人交往的道理,讓孩子自覺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3]教育孩子關愛他人。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轉。在孩子的心中,享受是自己的事,付出是他人的事。這樣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家長更要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幫助有困難的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義務感。要教育孩子,在校要尊敬老師,與同學友好相處,多關心集體和同學;在家裏,要孝敬父母,多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還應支持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盡可能多一些給孩子關愛他人的機會,把孩子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的人。
[4]指導孩子與人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大方有禮、開朗活潑的性格,鼓勵孩子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地讚賞別人,當別人有缺點時,要善意地幫助,用適當的方法指出,使別人容易接受,加深友誼。當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不回避矛盾,如果是自己受委屈,可以用適當的語言道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對方理解,進而化解矛盾,絕不可以斤斤計較,耿耿於懷,要有容人的度量。如果是自己使別人受委屈了,應感到內疚、慚愧,要主動承認自己的錯,並賠禮道歉,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固執,不加深矛盾。同時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言傳身教。控製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攻擊別人的行為多是從社會環境中學到的,家長應從身邊的環境中找到那些可能導致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時孩子看電視節目不分種類,家長應把好關,禁止孩子看一些暴力節目,多看有意義的節目,並引導、幫助孩子分析好壞,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並鼓勵孩子學習好的行為,批評暴力行為。
[5]為孩子塑造良好的榜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家長應正確引導,為孩子塑造良好的學習榜樣應從自身做起,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並且,可多在孩子麵前談談鄰居其他孩子的良好行為,鼓勵孩子多與他們玩耍,向他們學習。
[6]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表揚。家長應多與老師聯係,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對於孩子與同學交往中做得好的方麵,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如在家中顯眼處貼一張紅花榜,當了解孩子在校一天中沒有打人或罵人時,貼一朵小紅花,並告訴他,每得一定數量的小紅花可換取某種權利或要求,如5朵紅花可買一本故事書,3朵小紅花可吃一個冰淇淋等等。通過這樣的激勵,使孩子自覺控製自己的行為,克服愛吵架、打人的毛病,與同學友好相處。
[7]改變不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別人向你反映你的孩子打了人時,請不要說:“如果不是別人先動手打他,他是不會先動手打人的。”這種過份偏袒的行為會使孩子產生一種隨時可以攻擊別人的合理感,隻會使他攻擊性加重。這時,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並帶著孩子向被欺負的孩子及家長賠理道歉。當然,也不應該不問青紅皂白的給孩子一頓打罵,而應該向老師或其他同學了解情況,待調查清楚以後再給予公正的批評教育。
[8]為孩子創設條件,進行教育引導。家長可經常帶孩子參加群體性的遊樂活動,如去公園、遊樂場玩,讓孩子體會到與大家一起玩耍的快樂。再讓他想一想,這時如果自己跟別人爭吵、打架,會造成什麼後果,體會自己平時行為的危害。同時,家長耐心地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使他認識到自己不受同學歡迎的原因,從而逐漸克服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
(2)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人隻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動溝通的意願,所以社會性發展不能談什麼時候開始,而是與生俱來,然後我們如何去促進它。因為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環境息息相關的,也就是他與生具有這個本能,可是這種本能可不可以發展出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後天環境的提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每個孩子也有屬於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潛力很大,就看您怎麼培養。
測測孩子的社交能力吧!
下麵的測試題談不上及格或不及格。如果你的孩子隻符合其年齡階段的6條標準中的一條或兩條,甚至一條也不沾邊,你也不必憂心忡忡。因為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即使孩子目前的社交能力還很差勁,你隻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他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會自然而然地與日俱增。